东源读史录
无卷数,明田维祜撰。维祜字裕夫,号东源居士,萧山(在今浙江省杭州市东南)人。正德三年(1508年)进士,官至肇庆府知府。该书在收集史事及前人史评的基础上,逐一抒发自己的意见。在书后自跋中,作者谓于正德丁丑(1517年)取少微《通鉴节要》读之,偶有所见,辄录于楮。殊无出入议论,或似有所蹈袭。今观书中所断制,虽无大疵谬,而蹈袭之弊诚如自序云。且少微《通鉴节要》虽出宋人,实村塾陋本,据以立论,亦安足以言读史也。
无卷数,明田维祜撰。维祜字裕夫,号东源居士,萧山(在今浙江省杭州市东南)人。正德三年(1508年)进士,官至肇庆府知府。该书在收集史事及前人史评的基础上,逐一抒发自己的意见。在书后自跋中,作者谓于正德丁丑(1517年)取少微《通鉴节要》读之,偶有所见,辄录于楮。殊无出入议论,或似有所蹈袭。今观书中所断制,虽无大疵谬,而蹈袭之弊诚如自序云。且少微《通鉴节要》虽出宋人,实村塾陋本,据以立论,亦安足以言读史也。
六卷。清李应珏撰。李应珏,字玉山,清同治、光绪时化州人。著有《浏志简览》、《两粤坠形志略》等书。光绪末叶,李应珏筮仕来皖,以《安徽通志》卷帙浩繁,综阅匪易,因摭拾旧籍,参考邸抄,及各属禀报,著为是书,
十卷。后蜀韦縠撰。韦縠仕王建为监察御史,其里贯事迹均未详。此集每卷录诗一百首,共一千首。自序称观李、杜集,元、白诗,而集中无杜诗。冯舒评此集,谓崇重老杜,不欲芟择。然实以杜诗高古,与其书体例不同,故不
一卷。元朱震亨(1281-1358)撰。朱震亨字彦修,金华(今属浙江)人。世居丹溪,故后人尊称为丹溪翁。朱氏因母病学医,初拜许文懿为师,继从师于罗知悌。得刘守真之传,自幼好学,三十岁时攻读《素问》。为
五卷。周商鞅(约前390-前338)撰。商鞅,战国时期卫国人。公孙氏,名鞅,故又被称为公孙鞅或卫鞅。曾在魏相公叔痤家做过家臣,后入秦国,辅佐秦孝公。初为左庶长,很快升为大良造。秦孝公十二年(前350)
一卷,《集外诗》 一卷。宋谭用之(生卒年不详)撰。用之生平籍里不详,约唐末宋初人,字藏用。善为诗,太原王景绝南游嵩、洛,用之与之为友,以文章相砥砺。此书《新唐书·艺文志》、《全唐诗》等均有文载入,诗集
三十卷。宋王益之撰。益之字行甫,象之兄,南宋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淳熙进士。官至大理寺直。谙熟两汉掌故,著有《西汉年纪》、《汉官总录》、《职源撮要》。该书记西汉一代史事。取材《史记》、《汉书》,旁及
①八卷。清刘德芳纂修。刘德芳字受公,河北文安县人。监生出身,康熙二十一年(1682)任蒙阴县知县。蒙阴,以境内蒙山而得名。汉置蒙阴县,晋齐以后省,元皇庆中复置,隶沂州,明、清因袭未改。《蒙阴县志》创修
一卷。亦作《东谷随笔》。南宋李之彦(生卒年不详)撰。李之彦自号东谷,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其余仕履等事迹均不详。据书中《教导》一条,李之彦称“游湖海五十年,教公卿大夫之子孙屡矣,教寻常白屋之类亦多。”
见《太素脉秘诀》。
二十八卷。清张荣(约1692年前后在世)撰。张荣,字景桓。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是集有诗集十八卷,文集八卷,杂录一卷,词一卷。自序一生得古文杂作六百余首,诗三万余首,词一千五百余首,歌谣三百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