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中国关系论

中国关系论

四卷续一卷。美国林乐知(1836-1907)撰。林乐知,美国监理会教士。1860年来华传教,后转于中国政府机关任翻译及教习职,凡十八年,为上海江南制造局和海关译书三百九十余部。1879年在苏州创办博习书院,1882年在上海创办中西书院,1890年发起创办上海中西女塾。自1868年起他在上海自费主编《教会新报》,1874年改称《万国公报》,他仍主其事,直至1907年死于上海。《万国公报》曾风行一时,是林乐知得意之作。他编著有《中东战纪本末》、《各国妇女》、《中国在国际间之地位》,《文学兴国策》、《九九新论》、《新学汇编》等书。《中国关系论》是专述中国内政、外交关系的政论书。林乐知认为,西方各国人士来华,目的在于通商传教。所以《中国关系论》第一卷即讨论中外关系应如何联络维持,针对中外关系上的一些失误之处,他提出中国应如何挽回已失去的权利之建议。第二卷专论天道之学而谋民教相安,如何通过宗教传播来安抚民心。第三卷论西域回教情形,因当时新疆回民起事尚未平息,故林乐知在该卷中提出如何招安平抚新疆喀什噶尔暴乱的方略。第四卷是赫德威、妥玛等人的条陈汇集。《中国关系论》四卷本初刻于光绪三年(1878),十五年后,1893年又重刻,并将十七年间朝廷诸大臣奏牍汇成一卷续在书后。林乐知这种借他人之言陈自己之见的作法,颇中肯綮。在书中尚有不少至理名言,如卷二结论为:合则势众,而外患不侵;分则势离,而内忧易起;又如续编序言称:欲联中外之交,必先知中外之势等等,似乎老生常谈,但出于西人之口,实为恳切之辞。有光绪十八年(1893)格致书室重刻本,光绪二年的初刻四卷本现已十分罕见了。

猜你喜欢

  • 五译合璧集要

    二卷。不著撰人。《五译合璧集要》一书,著称于清朝通志六书略馆臣按语中。“五译合璧”指用五种文字即梵文、西番、满、蒙、汉字译一种文体,汇集竺乾译语,以类相从。此书分上下两卷。上卷有三十五门,辑四百三十二

  • 王文端奏疏

    四卷。王家屏撰。王家屏(1536-1603),明山西大同山阴人,字忠伯,号对南。隆庆戊辰(1568)进士。万历(1573-1620)初进修撰,充日讲官,再迁侍讲学士。十二年(1584),以吏部左侍郎兼

  • 南园前后五先生诗十种

    三十卷。明陈暹编录。清熊释祖编录。生卒年未详。《前五先生集》为陈暹编录,选明洪武诗人赵介、孙蒉、王佐、李德、黄哲五人之诗。《后五先生诗》则为清熊释祖编录,为明嘉靖间诗人欧大任、梁有誉、黎民表、吴旦、李

  • 中庸总说

    一卷。中庸读法一卷。清王又朴撰。是书的总说,乃顺经文而畅其旨,无所阐发。读法,则就朱子九条而广之。其解“费隐”,谓因其不可离,则无处非道,无时非道,故称“费”,因其费则瞻在前而忽在后,故称“隐”。又说

  • 四书图考

    十三卷。清杜炳撰。杜炳字云岩,安徽太平(今安徽太平)人。是编盖仿江永《乡党图考》而广其义例,先配以图画,后证以纪载。郭承恩序称其“称名取类,巨细不遗,抉奥正伪,是非立判。”其天文图考如风雨云雷,应属于

  • 濮州续志

    二卷,清郅玠修,任焕纂。郅玠,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康熙四十六年(1707)任知州。任焕,本州人,岁贡。康熙四十九年(1710),郅玠奉府檄修县志,召集同僚,聘请任焕主纂。沿袭旧志续修。凡前志所

  • 春秋国华

    十七卷。明严讷(1511-1584)撰。严讷字敏卿,号养斋,常熟(今江苏常熟)人。嘉靖辛丑(1541)进士,改庶吉士。代礼、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卒赠少保,谥文靖。该书以鲁国十二公的顺序编年,将《

  • 写礼庼遗著

    四种,四卷。清王颂蔚撰。王颂蔚字芾卿,又字蒿隐。江苏长洲(今属苏州)人。光绪年间进士,官户部郎中,补军机章京,记名御史。有经史考证类著作。是编所收主要为诗文集:有《写礼庼文集》一卷补遗一卷、《写礼庼诗

  • 礼经释例

    十三卷。清凌廷堪(1755——1809)撰。廷堪字次仲,号仲子,歙县(今安徽歙县)人,乾隆五十五(1790)年进士,官至宁国府教授。事迹具《清史稿》本传。书首有凌氏自序,大抵言礼经之例于治经很重要,凌

  • 周元公集

    九卷。宋周敦颐(1017-1073)撰。周敦熙,原名敦实,因避宋英宗讳,改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因其舅龙图阁学士郑向恩补官,历任南安军司理参军,虔州通判,有政绩。熙宁中知彬州南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