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五礼通考

五礼通考

二六二卷。清秦蕙田(1702-1764)撰。秦蕙田字树峰,号味经,江苏金匮(今无锡)人。乾隆进士,授编修,命南书房行走。官至工部尚书,加太子太保。立朝三十年,刚介自守。其学以穷经为主,不居讲学之名。能通经文,好治《易》及音韵,历数之学,尤精三礼。认为儒者不能“舍经以谈道,离经以求学”,以经术笃行,知名国内。著作除《五礼通考》外,还有《五礼通考序录》、《观象授时》、《味经斋类稿》。古有五礼,始见于《周礼·大宗伯》,即吉、凶、军、宾、嘉;又有宗伯掌五礼之说。秦蕙田《五礼通考》是关于古代礼制的一部总结性著作。此书仿清徐乾学《读礼通考》体例、博及吉、凶、宾、军、嘉五礼,分七十五类,网罗众说,于《礼》经之文,如郊祀,明堂宗庙,朝会,冠、婚、宾、祭、宫室、器用等,是以经证经;于历代诸儒注疏,则取相矛盾的互为参证;对唐宋以来名家考论发明之事义,则取百家之说相端审。书中将《乐律》附于《吉礼·宗庙制度》之后,以古今州国都邑、山川地名,立“体国经野”一题统之,以天文推前,句股割圆,立“观象授时”一题统之,一并载入《嘉礼》。虽事属旁涉,非五礼所属,然周代六官,总名为礼,礼之用,精粗条贯,所含本博,故秦蕙田此书略显博杂。《五礼通考》体大思精,囊括万有,考证经史,原原本本,经纬分明,实为五礼之类典。有论者认为秦蕙田《五礼通考》能竟朱熹未竟之志。此说颇有道理。版本有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味经窝刊本。

猜你喜欢

  • 钦定古今储贰金鉴

    六卷 此书是清高宗弘历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诏令诸皇子及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等人,取历代册立太子的事迹中能够有所鉴戒的部分,按朝代顺序纂辑而成,上自周代,下迄明代,共三十三事。此外还附立了五事

  •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 临安旬制记

    二卷。附录一卷。清张道撰。道字少南,浙江钱塘人。是书专记潞王监国事。仿编年体,按日系事,因事附人,排比颇具条理。潞王监国事,野史罕有及之者,道因撰此书以表章之。但征引未博,且有失实之处。有些潞王佚事,

  • 运气论奥

    见《素问入式运气论奥》。

  • 禹贡选注

    一卷。清吴昔巢撰。吴昔巢为晚清人,浙江海盐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此书为其门人朱元庆刊刻,同时增入朱元庆的序,且序中只谈刊行此书缘起,并不涉及其他。书中根据经文来发挥其义,并不看重地理考证。吴昔巢在书

  • 苔岑经义钞

    六卷。清张鸿桷(生卒年不详)辑。鸿桷,字晋柯,浙江镇海(今镇海)人。这本书的开头首先列举讲授的师承及授受系表,为定海黄式三、黄式三的两个儿子以愚、以周、黄式三的三个孙子家辰、家岱、家桥,以及门下弟子及

  • 木斋诗说存稿

    六卷。清褚汝文撰,汝文字伯机,江西高安人。此书多标新立异,大胆质疑之说。如认为孔子未曾删诗。现存诗序有毛公传序文字衍入等。所论虽未足征信,但颇能开人思路。但也有过于牵强臆断之处,如认为诗序是国史旧文,

  • 真赏斋帖

    三卷。明华夏(生卒年不详)辑。华夏,字中父,江苏无锡人。华夏将其家藏的书法真迹刊成《真赏斋帖》,由文征明父子摹勒,每卷前有文征明细楷题跋,卷末则有文彭题跋。由于原刻本毁于火灾,后又刻石,故有火前、火后

  • 方莲舫杂著

    六种,八卷。清方士淦撰。方士淦字莲舫,定远(今属安徽省)人。生卒年不详。少从鲍桂星受词章之学。咸丰年间赐举人,后擢守湖州。因事谪戍西域,不久赐还归里。所收六种有《啖蔗轩诗存》三卷、《啖蔗轩自订年谱》一

  • 都下赠僧诗

    一卷。明杨循吉(1458-1546)撰。杨循吉,字君谦,自号南峰山人。吴县(今属江苏)人。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授礼部主事。后乞病归。详见(《苏州府纂修识异》)。循吉好与僧人交往。明成化二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