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五经通义

五经通义

一卷。题缺名。据《隋志》载《五经通义》八卷,无撰人名氏。《唐志》有《五经通义》九卷,题刘向撰。后汉曹褒又有《通义》十二篇。尚未能确考。此本共十七条,文多不全,大概是由辑集而成,只是不注明出处,见于群书所引有:“郑国有溱洧之水”条,见《初学记》;“玉有五德”条,见《初学记》、《御览》;“月中有兔与蟾蜍”条,见《类聚》、《初学记》和《御览》;“冬至寝兵鼓”条,见《通典》、《书抄》;“连下夏至”条,而文不全;“冬至阳动于下”条,见《类聚》、《御览》;“寒气凝为霜”条,见《通典》,而文不全;“东夷之乐”条,见《通典》、《御览》和《初学记》而文不全;“受命而王者”条,见《类聚》、《初学记》和《御览》;《“者所以祭天地何”条,见《类聚》、《御览》;“王者诸侯”条,见《御览》而文略异;“诸侯不得观四方”条,见《类聚》。只有“舞四夷之乐”条、“吴公卿奏曰”条、“汤作濩”条、“王者受命而起”条,不知所本。此书元陶宗仪《说郛》本收录。

① 一卷。清宋翔凤(1776-1860)辑。翔凤字于庭,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经学家,常州学派有名的学者。庄述祖之甥。嘉庆庚申(1801)举人,官湖南新宁县知县。翔凤治经学,“志在西汉家法,微言大义”(《清史稿·宋翔凤传》)。撰《论语说义》十卷,以为《论语》乃孔子言“性与天道”的“微言”所在。其著作另有《论语郑注》十卷,《孟子赵注补正》六卷,《孟子刘熙注》一卷,《小尔雅训纂》六卷,《过庭录》十六卷,《朴学斋文录》四卷,《忆山堂诗录》八卷等。《五经通义》一书,《隋志》著录八卷,不题撰人名氏。翔凤辑录此书,从《隋志》。所辑诸条,除“八风者八卦之气”、“土冢树槐”两条,其余都不注出处,此宋本不及洪本处。其中“天子有天下大号”、“妇人无爵故无谥”、“古者天子至于土”、“功成作乐”、“礼乐者所以象德”、“受命而王者”、“黄帝乐所以为咸池”、“王者之乐有先后者”诸条,皆洪辑本所无。其他文字小异之处尚多。如“土冢树槐”一条,洪本多出“诸侯冢树柏”五字,“震与霆皆霹雳也”一条,洪本多出“电谓之雷光也”六字。有《浮溪精舍丛书》本。② 一卷。清马国翰(1794-1857)辑。国翰字词溪,号竹吾,山东历城(今济南)人,经学家和辑佚家。道光壬辰(1832)进士,官至陇州(今陕西陇县)知州。所至收罗古籍,积书至五万七千余卷。长于辑佚,所辑《玉函山房辑佚书》七百零八卷,收佚书五百九十四种。或谓此丛书系清代辑佚家章宗源(1752-1800)未完之稿,国翰改序付雕,可备一说。国翰生平著述颇多,有《古文尚书音》一卷,《毛诗草虫经》一卷,《夏小正诗》十二卷,《春秋开田记》一卷,《古论语》六卷,《论语隐义注》一卷,《圣证论》一卷,《玉函山房目耕帖》三十一卷,《玉函山房辑佚书经论三百五十种》,《玉函山房辑佚书史论》,《唐韩鄂四时纂要》一卷,《范子计然》三卷,《月令七十二候诗》四卷,《神农书》一卷,《玉函山房文集》五卷,《续集》五卷,《玉函山房诗钞》八卷等。《五经通义》一书,元末明初陶宗仪《说郛》始有辑本问世。其采《初学记》、《艺文类聚》、《通典》、《太平御览》诸书所引,皆不明标刘向姓名。国翰辑此书,依《两唐志》,题汉刘向撰。卷首有国翰《序》一篇,谓后汉曹褒“作《通义》十二篇”(《后汉书·曹褒传》),《隋志》及《两唐志》俱不著录。朱彝尊《经义考》认为《五经通义》所载谶纬之说为曹褒撰,除此之外为刘向撰,颇具眼力,然不如依《唐志》为有据。有《玉函山房辑佚书》本。

猜你喜欢

  • 南海县志

    ①二十卷。清魏绾主修,陈张翼纂。魏绾,平越(贵州福泉)人,举人,雍正十三年(1735)南海知县。陈张翼,浙江人,举人,广东知县。南海,南海郡番禺县地,隋析置今县。宋有《南海志》十二卷,元有《南海县志》

  • 阴符经讲义

    四卷。南宋夏元鼎(生卒年不详)撰。夏元鼎,字宗禹,号云峰散人,南宋永嘉(今浙江省永嘉县)人。撰有《悟真篇讲义》、《阴符经讲义》、《崔公入药镜笺》等。《阴符经讲义》,全称《黄帝阴符经讲义》。此书以夏元鼎

  • 流芳录

    不分卷。明闵珪(1403-1511)撰。闵珪一作阚珪,字朝英,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天顺八年(1464)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左都御史。为明代名臣,以不肯阿服刘瑾告归。卒谥庄懿。有《闵庄懿集》,收入

  • 今韵三辨

    二卷。清孙同元撰。同元字与人,仁和(今杭州市)人。书名三辨者,训辨、字辨、诗辨也。训辨者,一字分列二三韵,训辨其意义之不同;字辨者,取形似之字辨其笔画错舛;诗辨者,取古今诗集,摘录诗句,辨其与今韵异同

  • 四书评本

    十九卷。清俞廷镳撰。廷镳字昌时,浙江德清(今浙江德清)人,俞樾之祖。书首有恩锡序,书末又有其孙俞樾后序,并附鸿渐所为家传。后序称是编为初学设,不务旁征博引,但就正文注文,逐章逐节,逐字逐句,一一研求。

  • 何博士备论

    二卷。宋何去非撰。何去非字正通,福建浦城人,生卒年不详。据《宋史翼·文苑传》载,累举进士不第,元丰五年以特奏名廷试。考官曾巩称其所论用兵之要,非通儒硕学不能及。神宗览而异之,后数日神宗御集英殿赐第。除

  • 定宇集

    十六卷。《别集》一卷,《附录》一卷。元陈栎(1252-1334)撰。阵栎,字寿翁,号定宇。休宁(今属安徽)人。宋亡后,隐居三十八年。后复出应试,中浙江乡试。因病不及会试。二年后,上书于执政,不报。遂终

  • 石林遗文

    二卷。宋叶梦得(1077-1148)撰。清叶德炯辑。叶梦得,字少蕴,自号石林居士,江苏吴县人。绍圣四年(1097)登进士第,调补丹徒尉。宋徽宗朝,自婺州教授召为编修官,因诏对称旨,特迁祠部郎官。大观初

  • 春秋左氏传述义拾遗

    八卷。清陈熙晋(1791-1851)撰。熙晋一名津,字析木,号西桥,义乌(今属浙江省)人,优贡生,以教习、知县累官宜昌府知府。治《左氏春秋》,著有此书及《春秋规过考信》、《河间刘氏书目考》、《日损斋笔

  • 晚间篇

    一卷。清李衷灿(详见《拳拳录》)撰。本书摘录宋明理学家周敦颐、程颢、陆九渊、朱熹、王守仁五子及清代孙奇逢、魏裔介、成性等人的学说,其宗旨在于抑制程朱学派,推崇陆王学派的“知行合一”的“致良知”说。书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