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京师五城坊巷■衕集

京师五城坊巷■衕集

一卷。明张爵撰。张爵,号竹坡,明中期人。此书成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清光绪《顺天府志》艺文类,著录其目,书仅一卷,现代少有传本,此为宫廷旧藏。清皇帝逊政后,广东番禺,梁鼎芬录副寓吴兴刘承斡,于四十一年(1562)依原式重刻印行。前有嘉靖三十九年张爵、四十一年刘承斡序。书中所记皆嘉靖三十二年(1553)罗城筑成以后事。京师五城坊巷处所,傍及郊区山陵,一一俱载,并附图。书所列当时地名,现在多有讹改,也有名实具不得考者。如中城正阳门里皇城两边,南薰、澄清、照明、保大、仁寿、大明雍、小时雍、安富、积庆九坊,考述如下:南薰坊八铺,除划入各国使馆地域外,公生门,即今东西长安门外,南直兵部刑部街的二门,明辟此以夹辅大明门,如职公生明意,今门尚存而名不著,形式不同;江米巷,改为教民巷或交民巷,王皇亲,钱皇亲宅,是明宪宗孝贞王皇后,英宗孝庄钱皇后娘家,遗址无考;澄清坊九铺、十王府、诸王馆,今王府井、王府大街由此得名;干鱼胡同,光绪初年仍旧,后改甘雨;照明坊六铺、双碾胡同,碾今讹辇;实府巷,讹豆腐巷;戎政府故址,在佟府夹道,为清初承恩公佟国纲、佟国维赐宅,民国改同福夹道;豹房胡同,后改报房二字;张皇亲宅,与北城发祥坊的张皇亲街,今张皇亲胡同,为明仁宗诚孝皇后、孝宗孝康皇后娘家,两地两家,当各居其一,此照明坊的张皇亲宅故址,已不可考。熹宗懿安皇后父,太康侯张国纪宅第,时代在撰此书后,并非上述两地;保大坊四铺,中府草厂,即今的大草厂,小草厂两地,小草厂有巨室,为内务府的俊启所筑,籍没后归承恩公照祥,即中府草厂遗址;礼仪房,即奶子府,名虽依旧,但光宣间改榜其坊为乃兹府,巷东偏惠端亲王绵愉,今见勒载润邸,好明奶子府故地,也有称熹宗乳母客氏宅第;东厂今名东厂胡同,明代外东厂,即两广总督瑞麟宅,民国总统黎元洪曾居此,解放后为东方文化事业部委员会;刚太监胡同,为明初太监刚丙宅第,即今的缸碴胡同;惠民药局为元代旧迹,在大取灯胡同东口外,北首路西,光绪时称惠民局胡同,今是不通行小巷,巷无人居住。地名因此晦废;天师庵草厂,康熙间尚设置官吏,乾隆间称草厂胡同,后归荣寿公主府,解放后为红十字会会所;眉掠胡同,京师旧地图有此名,现已淹没;仁寿坊八铺、钱堂胡同、马定大人胡同、山青太监胡同、汪纸马胡同,即今的钱粮、马大人、山老、汪脂麻胡同;中兵马司,即今南兵马司;喇叭杨胡同,后讹为喇叭营,后改利溥营,无胡同二字;嘎嘎、铁狮子两胡同名俱仍旧;卫胡同,因金吾左卫在此,后讹作魏家胡同,俗以为魏忠贤宅第在此,魏忠贤及前奶子府误为客氏,二人时代皆远在此书成之后;大时雍坊十八铺,高坡、养马、安富三胡同,及卫营老府军,即今高碑、羊毛、安福、未英胡同;小时雍坊五铺,武功卫,旧讹为蜈蚣卫。今仍名武功卫,馓子王胡同,今省掉“王”字,安富坊六铺、灵济宫。旧讹为临清宫,今改名灵境,积庆坊四铺,陈皇亲宅,明世宗孝洁皇后娘家,遗址无考。以上中城所属坊巷地址,略举其概示例,其他四城各坊,古今同异地名,概不胜述,皆有关献徵掌故,具见原书。是书的结构,庞杂鄙琐,难列上乘,但举条此间古代坊巷胡同名目,除此本之外,皆无其他专书。故以少为稀。此书收入《求恕斋丛书》和《北平史迹丛书》。

猜你喜欢

  • 白虎通义

    四卷。东汉班固(32-92)撰。班固是东汉杰出的史学家,曾著有《汉书》一百卷。《白虎通义》又名《白虎通》或《白虎通德论》。东汉初年,由于谶纬的发展,古文经学的兴起,政治思想及学术领域出现了极其复杂的矛

  • 苏氏易解

    八卷。宋苏轼撰。苏轼字东坡(详见《东坡易传》),《宋史》有传。此书前已介绍,名曰《东坡易传》。宋志名之《易传》,其津逮本、学津本均作《易传》,且均作九卷。此本为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刊本,以《说序

  • 本草纲目

    五十二卷。明李时珍(1518-1593)撰。李时珍字东壁,号濒湖山人,蕲州(今湖北蕲春)人。李时珍出生于一个世医家庭。祖父即行医,父亲李言闻,又名李月池,系当地名医,曾做过“太医吏目”,著有《四珍发明

  • 卓庵心书

    四卷。明张自勋(生卒年不详)撰。张自勋字卓庵,宜春(今属江西)人。他一生潜心学问,造诣颇深。著有《廿一史独断》、《纲目续麟》等书。其学以“求放心”为本,并谓王守仁言“良知”,是偶然有所见,故以此推出,

  • 原道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

  • 东天目山志

    二卷。清释松华、陈兆元同撰。松华,昭明禅寺住持。陈兆元,生平不详。明徐嘉泰著有《天目山志》四卷。后章之采辑《东西天目志》八卷,以天目山东西二峰辑为二志,各分四卷。杭州太守李烨然合而刻之。至清初又分刻之

  • 十二楼

    十二卷。清李渔(1611-约1679)撰。李渔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后因戴笠泛舟以遨游四方,改名渔,号笠鸿、笠翁、笠道人,别署觉世稗官、新亭樵客、湖上笠翁。清初戏曲理论家、小说和戏曲作家。祖籍浙江

  • 读史镜古编

    三十二卷,清潘世恩撰。潘世恩(1770-1854),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字槐堂,一作槐庭,号芝轩,乾隆五十八年(1793)进士第一;授修撰,后历任侍讲学士、内阁学士、户部左侍郎等职,偕纪昀经理四库全

  • 四书征引录

    不分卷。清叶秉纯撰。秉纯字心素,甘泉(今江苏扬州)人。是书对四书所征引《诗》、《书》、《礼》、《易》、《春秋》之文,加以注释,但皆就五经注疏中钞录而成,颇少发明。如《论语》引《书》“孝乎惟孝,友于兄弟

  • 胡氏诗识

    二卷。明胡瓒宗(生卒年不详)撰。胡瓒宗字可泉,一字孝明,自号鸟鼠山人。秦安(今属甘肃)人。正德进士,曾任副都御史,巡抚山东。后为仇人构陷,革职返乡。著述甚丰,有《辛巳集》、《丙辰集》、《鸟鼠山人小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