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疏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疏

① 五卷。释智撰。智生平事迹见《维摩诘所说经文疏》辞条。《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疏》具体成书过程,是由智奉陈后主陈叔宝至德元年(583)诏令,于太极殿“开仁王般若经题”,讲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至德元年(583)冬,陈后主再次下诏曰:“国家独讲仁王,一年两集”。仰相于太极殿再演此经。这样,由智大师讲说,弟子灌顶随听随记,整理成此经疏。该经疏初以五重玄义明旨,谓人法为名,宝相为体,自行因果为宗,权实二智为用,大乘熟酥为教由。初品为库分,中六品为正宗,末品为流通。正宗之中,观空品明护佛果,菩萨教化品明护佛因,二谛品明护因果所依,此三为内护。护国品为外护。散革品明报恩供养,受持品明弘经相貌。护佛果即自利行,护因即利他行。二护所依即不二门也。外护中以普明请护,法师说偈,明无常苦,空无我之理,为护国之要用。此经疏素以“智者精严”而受到重视。此疏唐代传入日本,而中土却不可复得。宋初凡有两本,众斥其伪。至元丰中(1078-1085),海贾由日本带来中土,四明老僧恂而复得,始传播于世。现常见版本是寿桥刻经处刻本。②八卷。唐代释吉藏撰。吉藏生平事迹见《华严经游意》辞条。吉藏因陈后主陈叔宝至德元年(583)之请,在建业(今南京)屡讲《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此疏出于隋代,因为吉藏是在隋开皇十一年(591),为晋王杨广授菩萨戒时而得“智者”尊号的。此疏当是在开皇十五年前所作。吉藏所疏其释序品,科判解文,十有八九皆依天台疏中因缘义释。口空品释义多是吉藏释义,由此至释菩萨教化品,则全不用天台义。自开皇十六年(596)吉藏投足天台,自此后,所述多用天台义。今此疏显然与天台异其趣也。明显存在着天台疏之细微,藏公疏之恢广也。此疏对解经和注经的比较研究较有参考价值。现最常见流通本是北京刻经处刻本。

猜你喜欢

  • 字学元元

    十卷。明袁子让撰。袁氏字仔肩,号七十一峰主人,彬州(今湖南彬县)人。万历十三年(1585年)举人,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官至兵部员外郎。精等韵之学,另著《香海棠集》。《字学元元》刊于万历三十一年

  • 汪氏学行记

    六卷。清汪喜荀撰。喜荀字孟慈,原名喜孙,嘉庆十二年(1807年)举人。官至河南怀庆府知府。喜荀高祖为镐京,曾祖良津,河南县志有传。祖父一元,曾旌表为孝子。父汪中,清史有传。喜荀称述先世懿德,编集名公先

  • 余杭县志

    ①八卷。清张思齐纂修。张思齐,奉天辽阳(今辽宁辽阳)人,康熙七年(1668)知余杭县,在任时重视水利事业,开浚溪流,引溉田亩,昼夜在工地察巡,不辞劳苦。在任六年,百姓祥和。《余杭县志》康熙十二年(16

  • 白云草堂文钞

    七卷。清吕星垣(详见《白云草堂诗钞》)撰。该集包括论一卷,序一卷,书一卷,记一卷,传一卷,墓表碑铭行状一卷,文跋考辨议说铭一卷。前面有洪亮吉作序,称“其文则不名一体,其上者则敬通问交士衡辨亡也,其次则

  • 本经

    见《神农本草经》。

  • 易纬乾元序制记

    《易纬》之一。已佚。撰者不详。《后汉书》注七纬名,并没有此书。马端临《经籍考》始见一卷。陈振孙因而怀疑此篇是后世术士附益之书。考此篇首简“文王比隆兴始霸”等等,孔颖达《诗疏》引之,作《是类谋》疏。又引

  • 针灸素难要旨

    见《针灸节要》。

  • 畏庵集

    十卷。明周旋(约1450前后在世)撰。周旋,字中规,别号畏庵,永嘉(今浙江永嘉县)人(生卒年不详)。明正统元年(1436)进士第一,官至左春坊左庶子。著有《畏庵集》。是集凡十卷,其中诗、赋五卷,杂文五

  • 遵道录

    八卷。明湛若水(见《格物通》)撰。此书所辑皆为明道(程颢)的论说。其书所以名“遵道”,他在自序中称“夫遵道何为者也?遵明道(程颢)也。”他认为宋代理学诸儒中,能得孔孟心事,体用一贯之旨的是周敦颐和程颢

  • 易学筮贞

    四卷。清赵世对撰。赵世对字襄臣,衢州人。该书论《易》为卜筮之书,所以虽经秦火而能流传下来。因为“谓以筮而贞万世之变”才命之曰“筮贞”。该书不载经文,只采用先前儒家议论、分类编辑而成书。第一卷为“缀集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