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仪礼注疏

仪礼注疏

十七卷。西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郑玄、贾公彦生平事迹详见《周礼注疏》。《仪礼》原名《礼》,汉称《士礼》,晋始称《仪礼》,相对于《礼记》称《礼经》。是一部专门记载礼仪条文的著作。关于《仪礼》作者,有两种主张:一为周公,一为孔子。贾公彦同意前者。《仪礼》有古文、今文之别,有三种刊本:“戴德本”、“戴胜本”、刘向“别录本”。刘向“别录本”即郑玄所注之本,亦即现在通行本。贾公彦疏讲:刘向《别录》尊卑吉凶,次第伦序,故郑氏用之。二戴本尊卑吉凶杂乱,故郑不从之。郑玄《仪礼》注,采今文、古文二书之长,其从今文而不从古文者,则今文大书,古文附注;从古文而不从今文者,则古文大书,今文附注。郑玄注博录诸家之说,精审详备。西汉传礼者,有师授而无注释,东汉马融只注有丧服经,郑玄全注《仪礼》十七篇,前无所承,独为其难。《西汉·儒林传》载:汉儒以“易”、“书”、“诗”、“春秋”名家诸多,而以“礼”名家者,实郑氏一人而已。三礼之名,虽始于马融、卢植,实确立于郑玄。《礼记》、《月令》、《明堂位》、《杂记》疏并云“礼是郑学”。《后汉书·郑玄传》认为郑注“通人或讥其繁。”但细按之,并不繁。皮锡瑞认为“郑之礼学最精,而有功于礼经最大。”戴震讲“郑康成之学,尽在《三礼注》,当与《春秋》、《三传》并重”,均颇为恰当。郑玄《仪礼注》对后世影响极大,遂成定本。郑注之后,又有王肃注《仪礼》十七卷,颇好立异,终未能与之抗衡。又有无名氏二家,皆不传。故晋宋六朝间,《周易》、《春秋》、《左氏传》南北异师,《三礼》则同遵郑氏,自此以后,更无异论。贾公彦之疏以北齐黄庆,隋李孟悊二家疏为基础,对郑玄《仪礼注》阐释,尽得郑玄《仪礼注》之义。郑氏注文古奥,得贾疏而明。贾公彦在疏中,集汉至唐研究《仪礼》之大成,贡献甚大,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贾公彦疏五十卷,唐以官本颁行,流传至今,其它诸家《仪礼》相继亡佚。总之,郑玄《仪礼》注是经学史上第一部《仪礼》之注,为汉代《仪礼》研究之集大成著作,贾公彦《仪礼疏》为东汉末至唐《仪礼》疏之集大成著作,是研究《仪礼》必备参考书。《仪礼注疏》版本众多。宋朱熹《仪礼经传通解》全录诸家注疏,然于贾公彦疏多有删润。明以来刻本错误较多。清顾炎武《日知录》说“万历北监本《十三经注疏》中,《仪礼》错误尤多。”清代阮元刊《十三经注疏》的郑玄注以唐石经与宋严州单注本为主,贾疏以宋单行本为主,参以别本,一一清理纠正,为今通行《仪礼注疏》本。此外有公元959年刊单疏本,宋严州刊小字单注本,宋余仁·仲刊本,1177年刊本,明正德中陈风梧(庐陵)刊本(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明嘉靖间余姚闻人诠校正常州府遂昌应补刊本,棉纸徐氏仿刊单行本,清嘉庆年间李元阳福刊《十三经注疏》本,1868年湖北崇文书局本,广东刊本,民国吴兴刘氏刻嘉业书本五十卷,日本宝历十三年山东平左卫门刊本,各种版本的《十三经注疏》本,1957年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四库全书荟要》本。

猜你喜欢

  • 谏垣疏稿

    四卷。姚学闵撰。姚学闵,明代武陵(今属湖南常德)人。字顺山,隆庆辛未(1571)进士,由知县历官礼、刑、兵三科给事中,有《谏垣疏稿》。姚学闵曾一视京营,一阅宣大、山西边务,以其前后奏疏,汇为《谏垣疏稿

  • 合声简字谱

    一卷。劳乃宣撰。先是有宁河王照(1859-1933)撰《官话合声字母》一书,并于京师创立“官话字母义塾”,由其门人王璞担任教员,推广王氏所创字母。劳氏与王照见解一致,认为中国方言种类繁多,近世交通日便

  • 燕翼诒谋录

    五卷。南宋王栐撰。王栐字叔永,号求志老叟,宋无为军(今属安徽)人。曾为官于宋淮北山阳(今江苏淮安)。《燕翼诒谋录》记北宋建隆至嘉琇间的典章制度,共一百六十二条,并详论其兴革得失之由。王栐写作此书的目的

  • 增订韵字辨同

    五卷,补遗不分卷,清彭元瑞撰、郑擢彤补遗、翁方纲拟定凡例。彭元瑞(1731-1803)字掌仍,一字辑五,号云楣,南昌(今江西南昌市)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进士,官至礼兵吏诸部尚书、太子少保、协

  • 艳雪斋诗评

    二卷。《词曲评》一卷。作者不详。诗评有崇祯二年(1629)自序,词曲评有崇祯元年(1628)自序,均自署为石公,其私印则名为亭奭,字以召,其姓则不可考。此编杂采明人诗话、词话、手录成帙,非所自撰。大致

  • 东极篇

    不分卷。明文翔凤(约1625年前后在世)撰。文翔凤,字天瑞,号太青,广东三水人,生卒年不详。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官历莱阳令,终太仆寺少卿。著有《太微经》等。是集皆其官山东莱阳(今烟台)令时所

  • 述书赋

    二卷。唐窦息(生卒年不详)撰。窦蒙注。窦息,字灵长(考《述书赋》之末窦蒙之文,称“吾第四弟尚辇君,子灵长翰墨,厕张、王……”,其字似应为“子灵”,更兼其兄窦蒙字为“子全”,故存疑),扶风(今陕西扶风)

  • 尊白堂集

    六卷。宋虞俦(约1183年前后在世)撰。虞俦,字寿老,宁国(今安徽宁国县)人。生卒年不详,隆兴初(1163),入太学,举进士。历官绩溪令,因治行被荐,迁监察御史。搏击权贵,朝廷肃然。出为浙东提刑,知湖

  • 韵字探骊

    五卷。清徐锡龄撰。锡龄字厚卿,元和(今江苏吴县)人。谓《佩文韵府》虽为艺林正鹄,然为帙一万八千有奇,为文一千七百馀万言,寒士固无力购求,中材亦难卒读。遂编撰斯编,于《佩文韵府》节录条取,避熟取生,聊备

  • 汪文摘谬

    一卷。清叶燮(1627-1703)撰。叶燮生平事迹见《已畦诗集》条。清朝文学,以汪琬、魏禧和侯方域为三大家。但魏禧才学纵横,而未归纯粹。方域则磊落英多,颇嫌蹉。惟汪琬湛深经术,盘纡清缜,但其病在浅泛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