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仪礼疑义

仪礼疑义

四十八卷。清吴廷华(1682-1755)撰。吴氏撰有《三礼疑义》,此书即第二部。书本五十卷,今缺三十八、三十九两卷。体例与《周礼疑义》同。书首有雍正乙卯(1735)自序。是书辨驳郑注贾疏,有得有失。其驳郑得者,如《士冠》下引特牲注以明书卦是卦者,非筮人,引《说文》及《释名》以明爵弁与冕异,与皮弁同,非冕之次。其驳郑而失者,如《士冠》下谓“素裳说不知何据”,其实《石渠论》戴德云:“朝服布上素下”,为郑说所本。其郑误而吴氏仍未得者,如《士昏》注谓“自以车送”固然偏失,吴氏谓“壻车,妇车并夫家所共”亦非其实,应该兼言迎车、送车。其驳贾疏而得者,如《士冠》下谓“旧俗非先王旧法,非夏殷”,《士昏》下谓宾者欲厚之,犹乡大夫以礼礼宾之意,非上下之辞”,颇得经义。其驳贾而不足服者,如《燕礼》疏“大乐正不当天子司乐”固然非是,然吴氏谓“诸侯无大司乐”之说亦无据。其贾误而吴氏仍误者,如《聘礼》下谓“讶传公命,即掌讶,非即上节之大夫士”,而经文又云“又见之以其挚,复见之以其挚“复”与“又”明是承上之辞,吴氏仍失之。其贾误而吴氏未得者,如《士虞》疏“朔月荐新有黍稷,向吉未有爨不合经义,而吴氏谓“祖奠既有黍稷,断无无饎爨之理”,其实朔奠木无黍稷”,黄氏《丧祭适故》辨析甚详。是书虽然误失不少,然胡培翚《仪礼正义》多有征引,可见是书颇有可观之处。有诒经堂《续经解》本。

猜你喜欢

  • 续泉说

    一卷。清李佐贤撰。李佐贤,详见《古泉汇》条。卷首为同治十二年(1873)十二月鲍康序,次为说评。列于前者为李说,附于后低一格者为陈介祺评,末以吴清卿、王廉生之说附之。据鲍康序云,本书为李氏原稿,卷尾所

  • 说文徐氏新补新附考证

    一卷。清钱大昭撰。参见《说文统释序》。此编为《说文统释》六十卷中的一卷,对大徐新补、新附字一一加以考证。如谓古文“诏”为绍”;《说文》本有“志”字,或写书者误脱;言部‘’从‘魋’得声,则‘魋’字不可少

  • 绵竹县志

    ①四十四卷,清沈瓌纂修。沈瓌,浙江归安人,曾任绵竹县知县。绵竹县志创修于康熙间邑令李如瓌、徐世法。后县令王谦言又重修补辑,曾为五卷,而分为八门。嘉庆中,蜀修通志,徵诸邑乘,沈瓌乃为续王志而成兹篇。《绵

  • 春秋分年系传表

    一卷。清翁方纲(详见《诗附记》)撰。翁方纲是清代著名学者,著述很多。他认为,古代《春秋》经传各自独立成卷,自从杜预将传文分系于经文之下,以便读者,但对传文进行割裂分配,强传从经,使首尾隔绝,前后失去照

  • 法帖谱系

    二卷。宋曹士冕撰。曹士冕,字端可,号陶斋,都昌(今属江西省)人。南宋末年曾由幕僚而做到州郡一级的官。此书序宋代法帖的源流,上卷著录谱系图,首先是淳化法帖,以下为二王府帖,绍兴国子监本,淳熙修内司本,大

  • 二麓正议

    三卷。明汤光烈、汤頀著。两人生卒年均不详。汤光烈,号西麓江西新建(今南昌)人。官海丰县教谕。汤頀号小麓,乃光烈之子。尝受业于张元祯。元祯携之入都欲荐之于朝,然因元祯卒而未成。光烈于正统中曾上《御戎疏》

  • 论语颜氏说

    一卷。刘宋颜延之(384-456)撰。清马国翰辑为一卷。延之字延年。琅玡临沂(今属山东)人。南朝宋文学家。与谢灵运、鲍照并称“元嘉三大家”,今有《颜光禄集》辑本。子、史、志都未言及颜注《论语》。只皇疏

  • 鬻子校勘记

    一卷。清钱熙祚(生卒年不详)撰。熙祚有《吴兴志校勘记》,已著录。熙祚既刊行《鬻子》,又据《道藏》本及《意林》、《群书治要》、《北堂书抄》、《文选注》、《艺文类聚》、《太平御览》、《驿中》、《汉书·艺文

  • 名山洞天福地记

    见《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

  • 岩栖幽事

    一卷。明陈继儒(详见《邵康节外纪》条)撰。此书只一卷,首有陈继儒自撰小引,其中云:“吾家於陵,及华山处士,世有隐德。余辈胶粘五浊,羁锁一生,每忆少年青松白石之盟,何止浩叹息丁酉始得筑婉娈草堂于二陆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