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兵学新书

兵学新书

十六卷。徐建寅(1842-1901)撰。徐建寅,一名寅,字仲虎,江苏无锡人。清末科学家徐寿之子。他早年就“素有大志,抱负雄才远略。”壮年时“苦志力学,久而弥笃,博闻强记,无书不读,凡学必精”(张罗澄《兵学新书序》)。曾任山东机器局总办,福建船政提调,驻德使馆参赞,擢直隶侯补道。光绪辛丑二月十二日(1901),因试制无烟火药,不幸殉身,年六十岁。徐氏除撰有此书外,还著有《游欧杂录》、《谈天》,译有《德国议院章程》、《造船全书》等。徐氏遍历欧洲几个军事强国,参观轮船军械各厂,探讨其政治风俗,访其议院及其军操各程式,感慨良深,认识到中国落后挨打,乃是国力不强,不讲求兵学所致,于是发愤研究军事,探求各国新法之精理,汇辑泰西诸书之精华,撰成此书。此书又称《兵法新书》,十六卷,附图三百七十余幅。卷一记哨队官长操兵之法,及一旗之制(练力、持枪、走阵、打靶、队长、行路)。卷二记一旗阵式(阵式、紧队、散队等)、卷三记一旗运用(运用、总纲、住守等),皆述旗哨官长操兵之法。卷四记一营阵式、卷五记一军阵式。卷六、卷七记马兵、炮兵之制。卷八记马步炮合用之法。卷九为挑兵召募、编营集饷、弁兵学、将国学等。卷十为粮饷、衣食之制。卷十一论军械。卷十二论沟墙。卷十三论宿食。卷十四为台路。卷十五为铁路。卷十六为运兵毁路。此书内容丰富,而“不载吉凶占验诸异说”。尤为人称道的是,书中记述了当时先进的军事技术及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如铁路、电报等在军事上的应用,大开国人眼界,为古老的中国兵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其它如军事训练、兵役制度方面也多有精辟见解。此书刊布于戊戌维新之时,对于当时的维新变法,尤其是军事改革起了一定的影响。但此书流布不广,今存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刊本,河南省图书馆有收藏。

猜你喜欢

  • 畿辅方言志

    一卷。清王树楠撰。王氏生平见“广雅补疏”。是书搜辑古方言词二百六十三条,以《方言》及郭璞所载北方话方言词为主要根据,复引群书及畿辅(今河北)方言加以疏证。搜辑清代方言词四十七条,据郝氏《尔雅义疏》、王

  • 正字通

    十二卷。明张自烈(1564-1650)撰。自烈字尔公,号芑山,宜春(今属江西)人。崇祯末为南京国子监生,入清累征不就,晚年卜居庐山。博学洽闻,著作尚有《四书大全辨》、《诸家辨》、《古今文辨》等十余种,

  • 佛祖统纪

    五十四卷。宋僧志磐(生卒年不详)撰。志磐号大石,天台宗僧人,尝住四明(今浙江鄞县)福泉寺及东湖月波山。不详其身世及生平事迹,只知志磐僧学识颇丰,幼年从儒者袁机受学,后出家学禅。除著述本书外,还写有《法

  • 颐志斋文钞

    一卷。《诗钞》一卷。清丁晏(约1835前后在世)撰。丁晏,字俭卿,江苏山阳人。生卒年未详。道光元年(1821)举人。官内阁中书。考证经史,著述甚富。惟诗文集虽经编定而未梓行。罗振玉于其后人处得见写本。

  • 见闻纪训

    一卷。明陈良谟(1482-1572)撰。陈良谟,字中夫(一作忠夫),号栋塘,安吉人。官至贵州布政司参政。陈良谟性恬淡寡欲,诗文温醇典雅。著有《天目山房集》等。《见闻纪训》是一部杂记见闻的笔记小说。这部

  • 左氏摘奇

    十二卷。宋胡元质撰。元质字长文,平江府长洲县(今江苏吴县)人。幼颖悟,中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历官秘书省正字、校书郎、礼兵部郎官、给事中,出知和州、太平州,迁江东安抚兼知建康府,四川制置使知成

  • 刊定尚书古今文注

    二十卷。清丁宝桢(1820——1886年)刊定。丁宝桢字稚璜,贵州平远(今织金)人,咸丰进士,官至四川总督,卒谥文诚,有《丁文诚公奏稿》等。此书卷首有丁宝桢自序,卷中题孙星衍撰注,大概是就孙星衍的《尚

  • 分甘余话

    四卷。清王士祯(详见《古欢录》)撰。所谓分甘,乃士祯取王羲之与谢万书中之语。此书成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罢去刑部尚书居家之时。时士祯已逾古稀之年,借笔墨书籍消遣渡日,随笔记录,琐事为多,并无考证之

  • 蓟门摘稿

    二卷。明刘曰梧著。分上下二卷,其中于当日援辽官军扰民情状,言之历历。

  • 古观室诗集

    五卷。吴士萱(1870-1932)撰。吴士萱字梦舟,号荫云,湖南长沙人。清光绪间诸生。士萱少以骈文驰名,偶尔赋诗。因有人曰“其诗不工”,士萱感奋,于是日夜研读古人诗作,学习清二百余年各诗家作品。由是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