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切韵求蒙

切韵求蒙

一卷。清梁僧宝撰。梁氏本名思问,字伯乞,号寒白退士,顺德(今广东顺德县)人。咸丰九年(1859年)进士。精音韵学,尚著《四声韵谱》十六卷。二书相辅而行,是阅读《广韵》的参考书。《切韵求蒙》是表现中古语音的韵图。它把《广韵》的二百零六韵分归十六摄,其次序为:通江宕梗曾深咸臻山止蟹果假遇流效。梁氏云:“此诸摄诸韵次序,俱按今音(案指中古音),又参之古音(案指上古音),细求其转变之故,几经审定,然后编次,不敢漫沿旧说也。计自通至山,凡九摄,平上去入四声相承一贯,而肿隐焮没四部皆以一韵兼承两韵;自止至效,凡七摄,平上去三声相承一贯,与通江宕梗曾臻山共入。惟深咸入声不相通。又祭废夬泰四部皆无平、上声。”它打破《四声等子》等书的内外转界限而重加排定,使各摄按类相从,条理井然。在声母方面,仍沿用三十六字母,但发音部位采用牙、舌头、舌上、重唇、轻唇、齿头、正齿、喉、半舌半齿等名目,废弃宫商角徵羽等名,认为这是“好异者之所为”,所以“概不取”。《切韵求蒙》分开合两呼,每呼四等。共列八十八图,把《广韵》的冬与钟、唐与阳、登与蒸、臻与殷、歌与戈等韵同列一图,其他各韵分别自立一图(有开合之分者立两图)。一图之内,最右一栏标明摄、呼、等,兼注“轻”、“重”。横列三十六字母,但不象《四声等子》排为二十三行,也不象《切韵指掌图》将三十六字母一字排开,而是把声母标目分别列于各等列栏中。入声韵配阳声韵,阴声韵则“借入声字”以配之。借入之字外加方围以为标志。梁氏认为入声韵配阳声韵是音韵转变的正轨,入声韵与阴声韵也有密切关系,所以才“借用”入声韵兼配阴声韵。在韵图列字上,梁氏“悉主《广韵》,辅以《集韵》、《玉篇》,凡后出俗字、俗音概不取”。梁书以《广韵》为依据,表现了中古音系的结构,列字颇严谨。此书光绪三年(1877年)写成,有光绪十六年(1890年)刊本,1955年古籍出版社曾据此本影印流通。

猜你喜欢

  • 吏学指南

    元徐元端撰。元瑞平江(今江苏苏州)人,生平事迹未详。书成于成宗大德五年(1301),全称《习吏幼学指南》,书前有作者自序,称“摘当今吏用之字及古法之名,首冠以历代吏师,终继于恕刻轨范,类成一书,目曰《

  • 芋经

    见《种芋法》。

  • 那恭勒满汉摺稿

    八卷。清那清安撰。那清安字慎修,号竹汀。姓叶赫那喇氏,满洲正白旗人。嘉庆十年(1805)乙丑科三甲第二十一名进士,授户部主事,洊陛詹事府詹事,内阁学士,副都统,翰林院掌院学士,礼部、刑部、工部侍郎,都

  • 宋稗类抄

    三十六卷。清潘永因(生卒年不详)编。潘永因字大生,金坛(今江苏省金坛县)人。著有《读史津逮》。《宋稗类抄》是潘永因的一部杂纂之作,此书是以宋人诗话说部分类纂辑,分五十九门,末附《搜遗》一卷,以补诸门不

  • 写韵轩小稿

    二卷。清曹贞秀(1762-?)撰。贞秀字墨琴,安徽休宁人,王芑孙之妻。工诗,能书,善写梅,著有《写韵轩集》、《十三行临本》等。该集诗、文各一卷,是王芑孙刊刻。前面有芑孙作序,可知是贞秀未嫁以前所作。集

  • 孟子讲义

    四卷。清丁大椿(详见《大学古本释》)撰。是书分内篇二卷,外篇二卷。内篇言心性,外篇言治道。诂义之外,间及论文。句下着评殊近俗,章后总解,大都沿旧说。外篇附有考证。该书有道光二十年(1840)刊《来复堂

  • 明堂图说

    一卷。熊罗宿(?-1931)撰。罗宿,字绎元,江西丰城(今江西丰城市)人。光绪丙申(1896)丁巳(1905)间以高材生从善化皮锡瑞于章门景陆堂讲经。皮氏因党禁被黜离国,罗宿也浪迹日本。是书以《周礼·

  • 石仓历代诗选

    五百零六卷。明曹学佺(1574-1646)编。曹学佺字能始,号石仓。侯官(今福建侯官)人。明万历进士,天启年间官广西参议,后官至礼部尚书。有《易经通论》、《周易可说》、《书传会衷》、《春秋阐义》、《舆

  • 澂秋馆吉金图

    二卷。清陈宝琛撰。陈宝琛,字伯潜,号弢庵,闽县(今福建闽侯)人。同治七年(1868)翰林。本书二卷,由孙壮(伯恒)编辑。陈氏的先世所藏殷周古铜器甚多,丁卯(1927)秋,鸠工传拓,编订为《澂秋馆吉金图

  • 鹿皮子集

    四卷。元陈樵(1278-1365)撰。陈樵,字居采。婺州东阳(今属浙江)人。至正间遭乱不仕,遁居于谷,衣鹿皮,因自号鹿皮子。此集题为庐联子友编。“其古诗落落有奇气,诗古体五言胜七言,近体七言胜五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