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古文尚书残卷

古文尚书残卷

本书为敦煌本《古文尚书》残卷,为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残卷五,共存《古文尚书》十七篇半。其中甲卷为《夏书》四篇,乙、丙两卷为《商书》七篇,丁、戊两卷为《周书》六篇,另外还有《顾命》篇的残片九行半,都是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卫包改《古文尚书》为今文以前的作品。在卫包奉诏改字之后,晚唐五代乃至两宋以后,古文和隶书的《尚书》本子也渐渐不传,在这种情况下,郭忠恕和薛季宣的伪书就出现了。清代乾嘉以后,文字、考据之学兴盛,然而由于没有见到古文本《尚书》,只是根据郭忠恕和薛季宣的本子来研究《古文尚书》。或以为是,或以为非,皆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段玉裁云:“《经典释文·叙录》曰:‘今宋、齐旧本,及徐、李等音,所有古字,盖亦无几。穿凿之徒,务欲立异,依傍字部,改变经文,疑惑后生,不可承用。’按此则自唐以前,久有此伪书,盖集《说文》、《字林》、魏石经及一切离奇之字为之。传至郭忠恕,作《古文尚书释文》,此非陆德明释文也。徐楚金、贾昌朝、丁度、宋次道、王仲至、晁公武、宋公序、朱元晦、蔡仲默、王伯厚皆见之。公武刻石于蜀,薛季宣取为《书古文训》。此书伪中之伪,不足深辨。”(《古文尚书撰异序》)段氏此言,确实非常有道理。现在以此敦煌本《古文尚书》的残卷来比较一下,就知道陆德明所言皆是有实证之语,郭忠恕之伪书,也就大白于天下了。敦煌本《古文尚书》的出现,对于澄清这一历史悬案,具有重大的意义。以之与郭、薛二人的本子加以对照,不相符合者几乎有十之八九,足证二书之伪,而薛季宣的《书古文训》,则显然是由郭忠恕的《古文尚书释文》一书来的。有了这部敦煌本的《古文尚书》(残卷),也可以证明清人诸说孰是孰非了。现在日本还收藏有《古文尚书》旧时的抄写本,年代与敦煌本的这部《古文尚书》(残卷)大致相仿,二者可以互为参证,配成全本的《古文尚书》。敦煌本《古文尚书》残卷为敦煌卷子本之,今藏于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

猜你喜欢

  • 乐述

    三卷。清毛乾乾撰。乾乾字心易,别号匡山隐者,精天算之学,著述甚丰。此书前有张沐、潘元丰序及自序,共分三卷:上卷为审音第一,论述五声十二律次序、度数、积实及律管空谷成围径法、律管勾股求围径、律管弧矢验围

  • 鲁礼禘祫志

    一卷。汉郑玄(详见《周礼郑氏音》)撰,清马国翰辑。是书以周礼在鲁,因依《春秋》经传所书禘祫事互相参校,以其所书,推其所不书,犹后仓等推士礼而致于天子之意。其言曰:“儒者之说禘祫也,通俗不同,学者竞传其

  • 仓颉辑补斠证小笺

    二卷。清李滋然(生卒年不详)撰。滋然字命三,号树斋,长寿(今属四川)人。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官广东知县。《仓颉辑补斠证》为吴县王仁俊所撰,是在孙星衍,任大椿、马国翰、陶方琦诸家所辑的基础上,搜

  • 韵字同异考辨

    五卷。清郭鉴庚撰。鉴庚字莼香,古申人,历主南湖文江诸书院讲席。是编为辨韵字同异而作,择音有数读而义有异同者录之。初依本韵分别写入,并略释其义。凡有二读三读者,字旁以二圈三圈识之,又音注云见某韵。其例略

  • 说文通论

    一卷。清钱树棠(其生平未详)等辑录。树棠字憩南,云间(今上海市松江县)人。是书名曰“辑录”,实乃徐锴《说文系传》之《通论》三卷的随意删削而已。如“天”字删去“昔在太初”至“然后万物形而礼义昭矣”一百二

  • 南北十论

    一卷。题许学士撰,不著其名。此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从其内容看,作者为南宋人(《四库提要》)。名曰十论,实则仅存八论。此八论分别为:吴、蜀、东晋、宋、齐、梁、陈、元魏。所佚二论为魏、西晋也未为可知。

  • 翻译三字经笺注

    八卷。不著撰人姓氏。此书又名《翻译续三字经》,此书以《三字经》为底本,稍加修改而成,有的地方还增添了内容,如“君臣义”改为“君臣依”下加“父统子”,“夫帅妻”二句,另外所增加的内容还有宋辽以后的史事,

  • 文渊阁书目

    四卷,明杨士奇编。杨士奇(1365-1444),名寓,字士奇,以字行世,谥号文贞,江西泰和人,目录学家。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青年时期以教读私塾自给,游学于湖南、湖北一带。明惠帝建文初年(1399),被

  • 涌翠山房集

    八卷。清高延第(1823-1886)撰。延第,字子上,号槐西居士,江苏山阳(今淮安)人。赐翰林院待诏。著有《北游纪程》、《老子正义》、《山阳县志》等书。他主张“为学贵识见不卑,胸次不俗,性情不伪。为治

  • 恶姻缘

    见《醒世姻缘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