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啸台集

啸台集

二十卷。《木天清气集》十四卷。明高棅(1350-1541)撰。高棅一名廷礼,字彦恢,号漫士,长乐(今福建长乐县)人。高棅于明永乐初,以布衣召征入翰林为待诏,是仕途少见之事。永乐九年(1411)始升为典籍之职。高棅博学能文,尤善赋诗,为闽中十子之一。其文精博,又以书法、绘画见称于世,时称三绝。时人论闽之诗派称“诗至唐为极盛,宋失之理趣,元滞于学识,而不知由悟以入,自襄城杨士弘始编《唐音正始遗响》,然知之者尚鲜。闽三山林膳部鸿,独唱鸣唐诗,其徒黄玄、周玄继之,先生(指棅)与皆山王恭起长乐,颉颃齐名。至今闽中诗人推五人,而残膏剩馥,沾溉者多”。“自闽诗一派盛行永乐、天顺之际,柔音曼节,卑靡成风”,开晋安一派,可概见棅之声望之高。此二集所收皆为诗作。《啸台集》八百首,是棅山居时所作,且音节可观,时出俊语,铮铮可赏,稍见风骨;而《木天清气集》六百六十余首,为棅入京待诏时所作,大多应酬冗长,尘坌堆积,与集名“清气”之意名不副。是集收入《四库全书·存目》。

猜你喜欢

  • 礼说略

    三卷。清黄以周(详见《礼书通故》)撰。此书实即《礼说》之初稿。《礼说》共计七十五篇,此书仅四十四篇。但此书中有六篇是《礼说》中没有的:《五门》、《九拜》、《立马从马》、《六尊》、《冕弁服》、《慈母服》

  • 尚书通义

    十四卷。清方葇如(详见《周易通义》)撰。《尚书通义》一书体例,与葇如另书《周易通义》大略相同。即以四书成语诠释经文,而不及文字诂训与考证。大多为附会经义,于解经无甚补益。如《禹贡》“五百里甸服”至“五

  • 诚斋杂论

    二卷。元林坤(生卒年不详)撰。林坤字载卿,号诚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曾官翰林,余事不详。此书卷首有周达卿序,称林坤著书十二种,此其一。余十一种,今不知何书。此书主要抄撮各家笔记小说而成,饾饤割裂,

  • 齐治录

    三卷。清代于准撰。此书分十一门类摘录历代诸儒家的修身处事格言编辑而成。十一门类为:“幼学养蒙”、“闲家善后”、“士子守身”、“缙绅居乡”、“以道事君”、“任职居官”、“劝谕愚民”、“慎重刑狱”、“善俗

  • 采薇集

    四卷。《幽贞集》二卷,《邕集》六卷。明董传策(1530-1579)撰。董传策,字原汉,号幼海,抱一山人。上海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因劾严嵩稔恶误国之罪,严嵩下其狱,严刑拷打。恰逢地震而得宥

  • 信芳阁诗草

    五卷。清陈蕴莲(生卒年不详)撰。陈蕴莲,字慕青,江苏江阴人,阳湖左晨之妻。清代诗人。此书有咸丰元年(1851)刻本。书前有潘素心、其兄陈祖望所写序言及作者自序。书后有其夫左晨所作跋语。共收诗四卷。又有

  • 蜕庵集

    四卷。元张翥(1287-1368)撰。翥字仲举,号蜕庵先生。元晋宁(今山西临汾)人。至元初,因荐为国子助教,寻退居淮东,复起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预修宋、辽、金三史。累迁翰林学士承旨,河南行省平章政事。

  • 襄阳县志

    ①明李思启纂修。李思启,顺天大兴(今北京大兴县)人,进士,官襄阳知县。县故无志,诸事皆附丽郡志。明天顺中县人张炜始创县志,其后县人冯舜臣继事纂述。县中文献始稍称备,其书今皆不传,此后继起无人。县为郡首

  • 三史同名录

    四十卷。清汪辉祖(1730-1807)撰。辉祖事迹见《元史本证》条。成书于清嘉庆六年(1801),卷首有章学诚序。作者取辽、金、元三史同名者,分别辑录,标明人物身份及所见卷数,以备查考。凡辽史同名五卷

  • 学庸训蒙琐言

    二卷。署乳山山人集,不著名氏。书首有自序,言用朱子读书,《论语》用冷看法,《孟子》用熟读法,《大学》、《中庸》尤用熟读法,逐字理会。凡虚字的轻重缓急,抑扬曲直,前呼后应,仰承俯注,务求其神气协合,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