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止观法门
四卷。陈代释慧思撰。慧思生平事迹详见《受菩萨戒仪》条。《大乘止观法门》唐代已失传,宋咸平年间释遵式得之于日本。此书共分五门,即止观依止,止观境界,止观体状,止观断得,止观作用。依止是指以意识依止于心,以修止观。初破小乘人执,次破大乘人执。境界是指分别依他真实三性,依止门是开止观之解,后四门是示止观之行。卷末附有礼佛止观,食时止观,大小便利时止观等法。此《大乘止观法门》一书,文丰义富,于研究及初学者均有较大的帮助。现常见版本有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四卷。陈代释慧思撰。慧思生平事迹详见《受菩萨戒仪》条。《大乘止观法门》唐代已失传,宋咸平年间释遵式得之于日本。此书共分五门,即止观依止,止观境界,止观体状,止观断得,止观作用。依止是指以意识依止于心,以修止观。初破小乘人执,次破大乘人执。境界是指分别依他真实三性,依止门是开止观之解,后四门是示止观之行。卷末附有礼佛止观,食时止观,大小便利时止观等法。此《大乘止观法门》一书,文丰义富,于研究及初学者均有较大的帮助。现常见版本有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四卷。清胡承诺(1607-1681)撰。承诺字君信,号石庄,天门(今属湖北省)人。是书系其读书杂论,内容庞杂,共九十八条。清王履谦作序称此书论理精赅,叙事准确,引证史籍丰富,考据经义详尽,且每叙一事立
三卷。清杨恩寿(详见《词余丛话》)撰。此书与《词余丛话》体例相同。卷一为“原律续”,卷二为“原文续”,卷三为“原事续”,分别谈声律、评曲文、记本事及掌故。所举撰者、曲名,有“曲录”未备者,但考核不详。
五卷。南京图书馆为国学图书馆的前身。初编中曾经收有杭州丁氏八千卷楼旧藏及其他诸书,但未付梓行。本目中收有武昌范月槎旧藏,分为四部及丛书五门,各占一卷,略记卷数、撰者、版本、册数。有民国初年(1911)
十卷。梁代释僧祐撰。僧祐生平事迹详见《弘明集》条。《释迦谱》一书,僧祐于齐代编撰而成,为现存中国所撰佛传中最为古老的一种。所记释迦如来胤裔托生之源,得道度人之要。撰写此书的用意在于“显明觉应”。集经、
一卷。清仲振宜撰。仲振宜,生卒年不详,字乡云,江苏泰州人,仲鹤庆之长女,仲振宣之姊,虎阜崔尔封之妻。清代诗人。此书有嘉庆十二年(1807)刊本。为《泰州仲氏闺秀诗合刻》之一。与其妹仲振宣《瑶泉女史遗草
三十二卷。清祝德麟撰。祝德麟字止堂,号芷塘。浙江海宁(今嘉兴)人。生卒年不详。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御史。其自童子时,出语已惊其长老,偶为诗辄似东坡凤翔以后之作。改
四种,十二卷。清魏锡曾撰。魏锡曾字稼孙,仁和(今属浙江省杭州市)人。清同治年间贡生,曾任福建盐使。全集四种有《续语堂碑录》不分卷(九册)、《续语堂题跋》一卷、《续语堂诗存》一卷、《续语堂文存》一卷。《
①十卷,首一卷,清吴恭亨纂修。吴恭亨字岩村,邑人,贡生,经明行修之士。《慈利县志》光绪二十二年(1897)刻本,此志图四,分疆域、山水、都区、建置,开方计里,标识图例,不类疏庸之作,极精审可观。其志山
二十五卷。明何源(约1573年前后在世)撰。何源,字仲深,号心泉,江西广昌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官至刑部左侍郎。谥靖惠。何源为吏部文选司主事时,张居正以亲故托之,拒不应。缘是引疾归。及为南
四卷。明吴甡编。甡字鹿友,南直隶兴化(今属江苏)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该书主要辑录汉晋唐宋几代将相生平事迹。其题目取自陆贾《新语》中“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