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太和县志

太和县志

①七卷。明刘修,陈琯纂。刘,字逊山,直隶清苑人,举人,明隆庆六年(1572)来知太和县事。陈琯,太和县训导。刘来任知县,以太和旧未有志,惧文献久而无征,于是创议纂辑,延陈琯主其事,始事于万历二年春,阅三月而志成。此志都为七卷,卷一为舆胜志;卷二为食货志;卷三为建置志;卷四为历官志;卷五为人物志;卷六为礼制志;卷七为艺文志。又于各志之下,别分子目,总其目凡六十有七。此志大抵采辑中都颍州诸志,参考耆旧私录汇辑而成。虽仓卒成篇,时仅三月,又事属草创,无所因袭,然体例粗备。此志征引各书,皆一一标其出处,礼制一门,颇有实录,远胜于明季诸志。有明万历二年(1574)刻本。②八卷。清陈大纶修,吴溢、丁亮纂。陈大纶,字理仲,河北定兴人,选贡,官文林郎,清顺治十四年来任太和县知县。丁亮,太和县训导。顺治十六年七月(1659),县令陈大纶请续修县志,延训导丁亮任总纂,学博吴溢参酌体例,阅月而告竣。此志仿纲目之体,纪一事,载一名,以提纲大书之,其下用双行详记其事之始末,甚得纲目体遗意。其引用书史颇为宏富,远稽《汉书》诸列传,近探《会典》之史籍。于县邑之建置,有兴有废,废者图中留其故址,在清初志书中,尚不多见。有清顺治十六年(1659)刻本、抄本。③八卷。清成兆豫修,吴中最、洪朝元纂。成兆豫,字悦岭,山东济南人,雍正年间拔贡,乾隆十四年(1749)来知太和县事。太和县志,始于明万历二年(1574),为县令刘所创修,历八十余年,至清顺治十六年(1659),县令陈大纶,乃重加纂辑,此志距顺治陈大纶志已越百余年。成兆豫来任知县,适颍州知州王敛福创修郡志,征文献于属县,成兆豫与邑人共议重修县志,延吴中最等主其事,未及半年,于乾隆十六年而全志告竣。此志八卷,分元亨利贞四集,大抵因循陈志,鲜所更易。全志体例,一归简净,痛扫繁芜,然仓成书,未免失之简陋。有清乾隆十六年(1751)刻本。

猜你喜欢

  • 楚辞贯

    一卷。清董国英(1729-?)撰。董国英,字逸伦,博川人。诸生,善诗文。据余莲序称有诗稿,不传,只传《楚辞贯》。此书成书于清嘉庆五年(1800),时董氏七十二岁。虽名《楚辞贯》,但只解《离骚》一篇。作

  • 倪宽书

    一卷。汉倪宽(?-前103)撰。清马国翰辑。倪宽汉千乘(今山东高青北)人。从欧阳生学《尚书》,由郡国推选诣博士,受业于孔安国。为廷尉属官,常以古法决疑狱。武帝元鼎年间,任左内史,奏开六辅渠。元封元年为

  • 燕间录

    见《河汾燕间录》。

  • 石经阁金石跋文

    一卷。清冯登府撰。冯登府(?-1840),字云伯,又字柳东,浙江嘉兴人。嘉庆二十五年(1820)进士。官至翰林院庶吉士。书中收录金石跋文,共四十七篇。书末附天一阁事六则。其篇幅比钱大昕《潜研堂金石题跋

  • 春秋增注

    八卷。清汤斌(1627-1687)撰。汤斌字孔伯,一字荆岘,号潜庵,睢州(今河南睢县)人,清代学者。顺治十年(1653)进士,入翰林,累擢江宁巡抚,官至工部尚书,卒谥文正。嗜学读书,不妄交游,其学源出

  • 东天目山志

    二卷。清释松华、陈兆元同撰。松华,昭明禅寺住持。陈兆元,生平不详。明徐嘉泰著有《天目山志》四卷。后章之采辑《东西天目志》八卷,以天目山东西二峰辑为二志,各分四卷。杭州太守李烨然合而刻之。至清初又分刻之

  • 阳明先生别录

    十四卷。明王守仁(1472-1529)撰。守仁为明代诗文作家、哲学家。字伯安,自号阳明子。余姚(今属浙江)人。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授刑部主事,改兵部。因忤宦官刘瑾,杖阙下,谪贵州。后起为南刑部

  • 纪闻类编

    四卷。明窦文照(生卒年不详)撰。窦文照,字子明,秀水(今浙江省秀水县)人。万历中官光禄寺典簿。此书共四卷,每卷分六类,大致属格言类书。书末有朱国祚跋,极称窦文照之孝行。内容无甚可采。

  • 群经辨疑录

    三卷。明周洪谟(约1419-1491)撰。洪谟字尧弼,长宁人。正统十年进士,授编修,博闻强记,善文词、熟历代典故,累官至礼部尚书教仕,卒谥文安。除此书外,还著有《箐斋读书录》等。此书是其官祭酒时与诸生

  • 粤雅堂丛书

    三编,三十集,二百零八种,一千二百八十九卷。清伍崇曜(1810——1863)辑。伍崇曜,原名元薇,商名绍荣,字紫垣,广东南海人。其父伍秉鉴于广东开办洋行,为广东富商,伍崇曜也曾经营怡和行。鸦片战争时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