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孝经郑注疏

孝经郑注疏

二卷。清皮锡瑞(1850-1908)撰。皮锡瑞字吉人,一字麓云,号鹿门,人称师伏先生,湖南善化(今长沙)人。著述颇丰,有《经学通论》五卷、《孝经郑注义疏》二卷、《春秋讲义》二卷、《今文尚书考证》三十卷、《尚书大传疏证》一卷、《左传浅说》、《礼记浅说》等。皮锡瑞治经专今文,颇攻郑氏。而是书则笃守郑氏之说,对于典礼尤为详尽,认为郑玄深于礼学,注易笺诗,必引礼为证,其注孝经亦援引古礼。郑所据孝经本今文,其注一用今文家说。该书引典礼对郑注加以疏通证明,遇诸家对郑注有驳难者,则解释其疑滞,大多引申、折衷至当。只有对“始于事亲”一节,刘炫对郑玄所驳不误,而锡瑞因守疏不破注之例,曲为辨护,终嫌勉强。“天子有争臣七人”一条,别据唐武后臣匡谏章,引孝经争作诤,与《白虎通论》、《家语》所引同,为他辑本所无。该书版本为光绪二十一年(1895)刊本。

猜你喜欢

  • 尚书注

    一卷。汉马融(79-166年)撰,清王谟辑。马融字季长,右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人,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大师、文学家,桓帝时曾任南郡太守。他才高博洽,为世之通儒,门徒常有数百千人,著名的经学家卢

  • 毛诗订本

    七卷。清吴懋清(详见《毛诗复古录》)撰。此书成于道光癸卯(1831)年。时吴氏年已七十。卷首自序述其治诗大旨,经文则并列诸家,据《尔雅》以订其误,古通者听之,异义者存之,其序苟有一字可存则据古籍衍成之

  • 明表忠记

    十卷。明钱士升撰。士升生平事迹见《周易揆》条。该书专记明惠帝建文之难中死难诸臣的情况。首列亲臣,次殉难、死义、死事、死战、从亡、隐遁、后死、三不忠,正伪。每类之中又附载表忠祠碑记。有崇祯胡氏十竹斋刻本

  • 复堂杂说

    一卷。清史白(生卒年不详)撰。史白字坚又,鄱阳(今江西省波阳县)人。《复堂杂说》内容是杂论经史之语,其解易卦,多尚互体,颇能复古,其余内容都是习见之语。首尾仅四十余则,包括随笔札记,而后人抄撮成帙者。

  • 寻乐堂集

    十一卷。明王烈(约1497前后在世)撰。王烈,字正邦,别号寻乐,乐安(今江苏)人。生卒年均不详,成化弘治间诸生,其他事迹不详。明代诗文作家。著有《寻乐堂集》。该集共十一卷。文五卷、诗六卷。末附其族孙澄

  • 解州平陆县志

    十六卷,首一卷。清言如泗、李友洙修,杜若拙、荆如棠纂。言如泗详见《解州安邑县运城志》。李友洙,海宁县人,副贡生,乾隆二十八年(1763)以绛州判署平陆知县。杜若拙号舫山,邑人,乾隆七年(1742)进士

  • 汉诗统笺

    三卷。清陈本礼(1739-1818)撰。陈本礼字嘉会,江都(今江苏江都县)人,生平事迹不详。为嘉庆年间诗人。《汉诗统笺》共包括郊祀歌、铙歌、安世房中歌三部分。陈氏以为读汉诗以上述三种最难读,而这三种诗

  • 国史补

    见《唐国史补》。

  • 清微仙谱

    一卷。附录 三卷。元陈采(生卒年不详)撰。陈采,建安道士。撰有《清微仙谱》一卷。据陈采自序,称道教起于元始天尊,再传而至太上老君,以后分为真玄、太华、关令、正一四派,十传而至清微侍元昭凝元君,又合于一

  • 历算全书

    六十二卷。梅文鼎(1633-1721)撰。梅文鼎字定九,号勿庵。安徽宣城人。著书八十多种,主要成就在天文学、数学方面。是书汇集梅氏所著二十九种,言历者居前,言算者列后。内容大体可分三部分:一是历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