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学易举隅

学易举隅

① 三卷。元鲍恂撰。恂字仲孚,崇德(今浙江桐乡)人。至元元年(1335)进士,荐为翰林,不就。王祎《造邦勋贤录》说鲍恂在明洪武初曾应召至京师,被授文华殿大学士,辅导东宫太子。但据《明史·吴伯宗传》,则恂以老疾固辞,实未仕明。曾受《易》于吴澄。该书略举读《易》之法,分析门目,指陈纲要,大抵皆约举旧文。卷首有宁王权《序》,题曰“旃蒙单阏”,大概是宣德十年(1435)。《序》称“程藩伯昌重加订正”,又说“藩生于至元十七年丁酉”,但后至元没有十七年,只有顺帝至正十七年岁在丁酉,所以“至元”当为“至正”之误。因可推知该书的刊行可能在鲍恂死后。该书本名《学易举隅》,宁王权为之刊板,才改名《大易钩玄》。但朱彝尊《经义考》记载该书仍作《举隅》,且其所言仅只粗陈崖略,不足当“钩玄”之名,题为“举隅”,反倒符合实际,因此《四库总目》据浙江吴玉墀家藏本存目时仍依鲍恂原题。② 六卷。明戴廷槐撰。廷槐为福建长泰人,隆庆中(1567-1572)贡生。他认为《易》学自商瞿而后遂晦,汉魏隋唐诸儒可谓不知《易》,直到宋代三子,《易》道才得以大明。持论颇为偏激,事实上其书中也有因袭宋前诸儒成说的。《四库总目》据浙江汪启淑家藏本著录存目。《浙江采集遗书总录》云:“《学易举隅》六卷,刊本。右明贡生长泰戴廷槐撰。一卷解天地之《易》,二、三卷解宓牺之《易》,四卷解文王之《易》,五卷解周公之《易》,六卷解孔子之《易》,各附以图。”

猜你喜欢

  • 七人联句诗记

    一卷。明杨循吉(1456-1544)撰。循吉事迹见《苏州府纂修识略》条。该书是作者与王仁甫、徐宽、陈章、王弼、侯直、赵宽六人会饮时所作。书中首列联句,后列六人小传,而以自己小传附后。又以会饮盛事的情况

  • 大学古今本通考

    十二卷。明刘斯源编。斯源字宪仲,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生卒年不详。此书成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先列朱熹《大学》改本,然后列《礼记》古本,再列魏石经本,再列二程改本,并以宋、元、明诸儒说《大学》

  • 戏瑕

    三卷。明钱希言(详见《剑》条)撰。钱希言在书首自序中说:“松枢十九山中有《戏锻》一书,戏瑕者何?刘勰尝云尹敏戏其深瑕,犹之唐人著刊误辨疑也。倘亦攻玉以石意乎?在昔郑康成不识车渠,蔡中郎不识反舌,崔融不

  • 松冈集

    十一卷。明姜洪(约1447前后在世)撰。姜洪,字启洪,号松冈,乐安(今江西乐安县)人,(生卒年不详)。明宣德八年(1433)进士,改庶吉士,除检讨,升修撰。著有《松冈集》。是集凡十一卷。序二卷,记一卷

  • 征西纪略

    一卷。清陆楣撰。陆楣,生卒年不详,字紫宸,江苏无锡人。本书的断限为:自康熙九年(1760年)四月蔡毓荣奉命以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四川、湖广军务镇荆州起,至康熙二十年十月清军收复云南止。由于

  • 法帖刊误

    二卷。宋黄伯思撰。黄伯思,详见《东观余论》条。黄伯思以米芾评定《淳化阁帖》有误,重为订正,以成此书。书前有黄氏自序,称米芾的评论疏略甚多。有的伪品没有发现,如李怀琳所作的卫夫人书。有的已知为伪品却又评

  • 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难录

    三卷。题“墨憨斋新编”。墨憨斋为冯梦龙斋号,则知作者为冯梦龙(详见《古今小说》)。该书为长篇传记小说,叙明代弘治、正德、嘉靖年间著名学者、教育家、哲学家、政治家王守仁(称阳明先生)的一生事迹。全书按时

  • 皇朝经世文续编

    一百二十卷。清盛康辑,盛宣怀编。此编为《皇朝经世文编》主要续书之一,继《皇朝经世文编》专收道光以来文献史料,所选文章自道光元年(1821)起至光绪二十三年(1897)为止。辑者搜集官方文牍、诸家专集二

  • 中州乐府音韵类编

    此书又名《中原音韵类编》、《北腔韵类》、《中州韵》,杨朝英简称为《韵编》,一卷。是元人卓从之于至正十一年(1351年)根据《中原音韵》改作的,成书较《中原音韵》晚二十七年。卓氏事迹不详,只知道他是燕山

  • 论语附记

    二卷。清翁方纲(1733-1818)撰。方纲字正三,号覃溪,顺天大兴(今北京大兴)人。乾隆时进士。官至内阁学士。著有《书斋汇书》。是书分上下二卷。上卷认为汉唐注疏距古不远,其沿承经师训诂,必不可废,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