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尚书大传注

尚书大传注

① 三卷。清孔广林辑。本书没有序例,卷一、卷二为《尚书大传》之注,卷三为《略说》,卷末附有序目,其分篇也全部按照《汉书·艺文志》。所引传及注,也都一一注明出处,比二卢本更完善。陈寿祺极称孔本之善。不过,其中错误也不少,如“遂践奄”一条应在《大诰篇》中,孔广林误引之入《成王政篇》;“祭之为言察也”一条,《太平御览》引作《周传》,孔广林入之《略记》;此外,孔氏还有一些误改及遗漏之处。本书以学津讨原本问世。② 一卷。汉郑玄注,清黄奭辑。在黄奭之前,辑录《尚书大传》之郑注者,有孔广林和袁钧的两个本子,“传”文与“注”文都注明出处。两本相较,孔本稍简略一些,袁本较为详尽。黄氏所辑《尚书大传注》之体例,与孔、袁二本相同。所辑之“传”文,与袁本相比各有详略之处。所辑郑注虽然不多,但比袁本稍详,如“西度柳谷”一句之下,多“五色聚为柳,日入时见五色”十一字;开篇从《玉海》转引《中兴书目》增序“盖身伏生也。伏生为秦博士,至孝文时,年且百岁,欧阳生、张生从学焉,音声犹有伪误,先后犹有差舛,重以篆隶之殊,不能无失。伏生终后,数子各论之曰‘传’。刘子政校中书,奏此目录,凡四十一篇。玄铨诠为八十三篇。”共一百零八字,也都是袁本所没有辑录的。此书有通德堂经解本。③ 三卷。汉郑玄注,清袁钧辑。袁钧字秉国,一字陶轩,号西庐,鄞(今浙江省宁波市)人,清代中期学者。乾隆拔贡,嘉庆初年举孝廉方正,后主稽山书院。袁钧聪颖过人,工诗、古文、辞,治学崇尚汉学,尤深于郑玄之学,有《郑氏佚书》、《四明文献征》及《近体乐府》等。袁氏所辑郑注《尚书大传》,依《隋志》作三卷,书中所举之“今本四卷”,是指雅雨堂本。书中多次称引之《考异》,则是抱经堂本。袁钧根据这两种本子来校补郑注之伪漏,且每条都注明出处,间或还附有考证。每条之下多有袁尧年的案语,袁尧年乃袁氏族曾孙。袁钧辑录较为审慎,后袁尧年又根据陈寿祺本来加以补充,对于陈本之增删,也多有意义。如陈本传文混淆不清者,重新为之考定;不十分确当者,则删除不录;此外,还补充了不少陈本所无者。此书为清人辑录的《尚书大传》郑注的较为完备而又较有学术价值者,它最早刊布于光绪甲申(1884年)郑氏佚书中,先于皮锡瑞作疏证十二年,可惜皮锡瑞未见此书,故无由借鉴之。

猜你喜欢

  • 说文假借义证

    二十八卷。清朱珔(1770-1852)撰。朱珔,字玉存,号兰友,又号兰坡,泾县(今属安徽)人。嘉庆七年(1802)进士,改庶吉士,官至赞善。著作尚有《文选集释》等。朱氏认为经典与《说文》文字异同之故,

  • 济生拔粹方

    十九卷。元杜思敬(生卒年不详)辑。杜思敬,自号宝善老人,铜鞮(今山西省沁县)人。此书辑录了金、元医书十九种。卷一《针经集要》,卷二《云岐子论经络迎随补泻法》,卷三《窦太师流注指要赋》、《针经摘英》(又

  • 禹贡辑注

    一卷。清余宗英撰。余宗英字伯熊,安徽婺源(今属江西省)人,生卒年不详。本书所辑,以蔡沈《书集传》为主,但蔡传有误者,则不从蔡氏注,间附以己意以决断之。有的虽从蔡氏注,但为之辨误而驳正之。如蔡沈认为“梁

  • 翰苑分书释字百韵

    一卷。清陈劢(生卒年不详)撰。陈劢字咏桥,自署别号四明略识字人,浙江鄞县人。由拔贡任广西知县。此编专为考订正讹字体,以备贡举法守,章奏楷式。仿史游《急就》之例,撰成七言韵语,如“刀力刃分子细,丸凡凡辨

  • 论文偶记

    一卷。清刘大櫆(1698-1779)撰。刘大櫆字才甫,号海峰。桐城(今属安徽省)人。尝为县教谕。刘大櫆是清代桐城派散文代表作家之一,其《论文偶记》是反映桐城派文学思想观点的重要著作。刘大櫆在方苞的“义

  • 明内廷规制考

    三卷。不著撰人名氏。首卷记宫阙、额名。二卷记朝制章服。三卷记中宫朝仪。是书与《明史》、《明实录》、《明会典》所记,或详略不同,或互有出入,可为参证,书中对于宫殿亭馆轩斋池苑以及盐局司厂房库的方位地址,

  • 胥台集

    二十卷。明袁袠(1502-1547)撰。袁袠生平详见《世纬》。是集又称《袁永之集》,凡二十卷。其中,诗文各十卷。初为其嗣子袁尊尼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所刊。万历十二年(1584)衡王府重刊本,改题

  • 礼议

    二卷。曹元忠撰。曹元忠生卒年未详,清末民初学者,江苏吴县举人,官内阁中书,任礼学馆纂修,资政院议员。《礼议》一书根据礼经疏注并参照史传,辨析百家异说。全书共二十五篇,并附律议四首,分为上下卷。卷上自“

  • 词综

    三十四卷。清朱彝尊(1629-1709)编。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醧舫,晚称小长庐钓鱼师,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康熙时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擅长诗词古文。词宗姜夔、

  • 四书问答

    二十四卷。清戴大昌撰。大昌字斗源,安徽婺源(今安徽婺源)人。官至宣城教谕。是书援引汉唐以来注家古义,下及当代。对朱注多所辨正,用问答体以畅其说,均能折衷至当。其自下己意,发前人所末发者,也有数十条。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