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春秋公羊传

春秋公羊传

旧题公羊寿(生卒不详)撰。《汉书·艺文志》有《公羊传》十一卷,班固自注云:“公羊子,齐人。”唐颜师古疏云“名高”,唐杨士勋《穀梁传序疏》说同是。唐代以此书为公羊高撰。唐徐彦《公羊传注疏》引东汉末戴宏《春秋说序》云《公羊传》最早之传授:“子夏传与公羊高,高传与其子平,平传与其子地,地传与其子敢,敢传与其子寿。至汉景帝时,寿乃与其弟子胡母子都著于竹帛。”此说疑问较多。《四库提要》考证云:“今观传中有‘子沈子曰’、‘子司马子曰’、‘子女子曰’、‘子北宫子曰’,又有‘高子曰’、‘鲁子曰’,盖皆传授之经师,不尽出于公羊子。”又云:“且并有‘子公羊子曰’,尤不出于高之明证。”因而定为汉公羊寿撰。公羊寿生平不详,西汉文景时期齐国人。先儒认为,《左传》传事不传义,《公羊》、《穀梁》传义不传事,大抵正确。《公羊》即以阐发《春秋》经中之微言大义为宗旨。如鲁隐公二年《经》云:“无骇帅师入极。”《左传》亦记其事而已。然此书则云:“无骇者何?展无骇也。何以不氏?贬。曷为贬?疾始灭也。始灭,昉于此乎?前此矣。前此,则曷为始乎此?托始焉尔。曷为托始焉尔?《春秋》之始也。其灭也,其言如何?内大恶,讳也。”一则简单之史实,竟被发掘出如此多的“微言大义”,其臆说显然。即使是一则简单的天象记录,也往往被赋予微言大义。如隐公三年《经》:“己已,日有食之。”此书释之云:“何以书?记异也。日食,则曷为日、或不日?或言朔、或不言朔?曰:某月某日朔,日有食之者,食正朔也。其或日或不日,或失之前、或失之后。失之前者,朔在前也;失之后也,朔在后也。”据此,则《春秋》所记之天象亦隐寓褒贬之意。故郑玄《六艺论》讥之曰:“《公羊》善于谶。”汉儒总结《公羊传》所申发的微言大义,主要有“三科九旨”之说。徐彦疏引何休之说三科九旨:“新周、故宋,以《春秋》当新王,此一科三旨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二科六旨也;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四夷,是三科九旨也。”唐徐彦《春秋公羊注疏》引宋氏《春秋说注》则以为:“三科者,一曰张三世,二曰存三统,三曰风内外。九旨者,一曰时,二曰月,三曰日,四曰王,五曰天王,六曰天子,七曰讥,八曰贬,九曰绝。时与日月,详略之旨也;王与天王天子,是录远近亲疏之旨也;讥与贬绝,则轻重之绝者。”何宋之说三科可通,而九旨不同。宋之“张三世”即何之“所闻见、所闻、所传闻”;宋之“三统”,即何之“新周、故宋、当新王”;宋之“风内外”,即何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公羊》“新周、故宋、以《春秋》当新王”,即司马迁“据鲁、亲周,故殷”之说。而董仲舒《春秋繁露》则改称为“绌夏、亲周、故宋”。后儒又以“继往开来,一统内外”言《公羊》大义。继往即存三统,开来即张三世,一统内外即风内外。除此三科九旨外,后儒总结《公羊》大义,还有七等、六辅、五始、二类、七缺、黜周王鲁诸说。此书虽以申发《春秋》大义为主,然亦有记事。如宣公十五年《经》“宋人及楚人平”。《左传》记华元单身夜入楚营,劫持司马子反,但其所记仅六十余字。而此书则大肆铺张,详细记录了华元与子反、子反与楚庄王间之对话,其描写极富戏剧性。其中亦有对经文之训释,如隐元年十二月《经》“祭伯来”《左传》只说“祭伯来,非王命也”。而此书则云,“祭伯者何?天子之大夫也。何以不称使?奔也。奔则曷为不言奔?王者无外,言奔则有外之辞也”。又如隐八年三月《经》“郑伯使宛来归邴”,《左传》云,“郑伯请释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以泰山之祊易许田。”此书则云,“邴者何?郑汤沐之邑也。天子有事于泰山,诸侯皆从。泰山之下,诸侯皆有汤沐之邑焉。”皆比《左传》更为清楚明白。此书在汉景帝时即立于学官,流传甚广。汉代治《公羊》者以董仲舒与何休成就最大(参见《春秋繁露》与《春秋公羊解诂》条)。汉以后属今文经学的《公羊》学大不如属古文经学的《左传》学兴盛。诸儒对此书所阐发的微言大义亦多持异议。宋儒叶梦得曾云:“《公羊》、《穀梁》传义不传事,是以详于经而未必当。”此盖为汉以降诸儒之共识,即使就《公羊》与《穀梁》二书比较,先儒一般亦认为《公羊》不如《穀梁》义精。以今观之,此书所阐发之“微言大义”,几乎全属臆说曲解,与其说是《春秋》大义,勿宁说是《公羊》大义。顾颉刚《春秋三传及国语之综合研究》云:“《公》、《穀》之义,诚多牵强。……妄为解说,或无中生有,或颠倒史实,要皆凭空撰语自圆其说者,《公羊》诞矣,《穀梁》尤甚。”此可以代表现代学者的一般看法。东汉何休《春秋公羊解注》是解释《公羊传》权威性的著作,唐徐彦《春秋公羊传注疏》则重在阐释何休《解诂》。清代后期,今文经学复兴,《公羊》学亦再度昌盛。孔广森著《公羊通义》,阐发何休之说,陈立著《春秋公羊义疏》、刘逢禄著《公羊何氏释例》、《公羊何氏解诂》,进一步阐发《公羊》思想及何氏《公羊》学。庄述祖则把《公羊传》推演到群经之中,宋翔凤也极力推崇《公羊传》。刘逢禄门人龚自珍、魏源承其衣钵,于《公羊》大义中萌发出近代改良思想。其后康有为又于《公羊传》中发生出孔子改制之说,构建了颇具近代改良特色的大同社会之理想,成为戊戌变法运动的思想基础。此一书一般与注疏合刊,较少单行本。现存单行本有宋刻本、明隆庆元年与《穀梁》合刻本、嘉靖张凤翼刻本、明万历四十四年闵氏三色印本。

猜你喜欢

  • 读雪山房唐诗钞

    三十四卷。清管世铭(1738-1798)编选。管世铭,字缄若,号韫山。江苏武进人。乾隆进士,授户部主事,累迁郎中、旋擢御史。精诗古文,深于经术。有《韫山堂诗文集》。此集选诗三千九百余篇,比较全面地反映

  • 古今长者录

    八卷。明黄文炤(生卒年不详)撰。黄文炤,字季弢,晋江(今福建省晋江县)人。万历中诸生。此书采辑周秦以来至明代忠厚长者之事,汇成一帙,共八卷。于每人之事大至只取其中一节,所以关于其人品则不甚别择。书末附

  • 珞琭子三命消息赋注

    二卷。宋徐子平撰。徐子平生卒年与事迹皆不详。据刘玉《己疟编》说,江湖谈命者有徐子平,精于星学,后世术士宗之。又说徐子平名居易,五代末人,曾与宋道士陈抟、吕洞宾俱隐华山。徐子平所注的《珞琭子三命消息赋》

  • 蓬莱观海亭集

    十卷。明潘滋(生卒年不详)编。潘滋,婺源(今属江西)人,其他事迹不详。观海亭在山东蓬莱阁,为观海市蜃楼之地。嘉靖二十九年(1550),潘滋为登州府(今属山东)推官,本书即此间承台檄所辑古来诗赋碑记之文

  • 尚书今文二十八篇解

    不分卷。清杨钟泰撰。杨钟泰字硕葊,山东招远人,嘉庆六年举人,官至大挑知县。本书专门解释《今文尚书》二十八篇。程题雁为之作序,程题雁在序中称杨钟泰是真正能够表露圣人心迹的人,此书汇集了众说的精粹。伏生为

  • 元品录

    见《玄品录》

  • 三侠五义

    清石玉昆(详见《龙图耳录》)著。《三侠五义》又名《忠烈侠义传》,是清末著名的侠义小说。此书原为民间流传的评话,后经整理成一百二十回定本,于光绪五年(1879)首次刻印。首署“石玉昆述”,而序则称问竹主

  • 榘庵集

    十五卷。元同恕(1254-1331)撰。同恕字宽甫。其先太原人,后徙于奉元(今属陕西)。至元间授国子司业,辞不拜。延祐六年(1319)立皇太子,召恕为奉议大夫。卒赠翰林直学士,封京兆郡侯,谥文贞。此集

  • 菱溪遗草

    一卷。清蒋麟昌(约1718-1744)撰。蒋麟昌字静存,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生卒年均不详。乾隆四年(1739)进士,官翰林院编修。麟昌工诗。年二十二岁而卒。是集为蒋麟昌诗遗集。系由其父蒋炳所刻。然集

  • 永安县次志

    十七卷。清张进 修,屈大均纂。张进,宣府前卫(河北宣化)人,监生,康熙二十四年(1685)知县。屈大均(1630-1696),字翁山,又字介子,广东番禺人,能诗善画兰,著有《翁山诗外》、《文外》、《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