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春秋左传王氏注

春秋左传王氏注

一卷。魏王肃(195-256)撰,清马国翰辑。王肃字子雍,东海郡兰陵(今山东苍山)人,三国时著名学者,王朗子。年十八从宋衷读《太玄》,黄初中为散骑、黄门侍郎。太和三年(229)拜散骑常侍,甘露元年(256)卒。见《三国志·魏志·王朗传》附。王肃善贾逵、马融之学,而不好郑(玄)氏,采会同异,为《尚书》、《诗》、《论语》、《三礼》、《左传》作注解,及撰定父王朗《易传》,都列于学官。两汉经学,至郑玄合今古文而集其大成,王肃欲与之争胜,撰《圣证论》专攻郑玄,并伪托孔安国《尚书传》、《论语》《孝经》注、《孔子家语》、《孔丛子》以佐其说。王肃《春秋左氏传注》,隋、唐志并著录为三十卷,今佚。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录为一帙。隋志著录有王郎《春秋左氏传》注十二卷,王肃继承家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为当时的儒学大师。马国翰在《春秋左传王氏注》序言中说:“肃父朗,有《传注》十二卷,隋志别载之,似肃因文书增多十八卷,故两注并行于世。”卢弼《三国志集解·王朗传》注引张惠言曰:“肃著书务排郑氏,马、郑不同者则从马,马与郑同则并背马。然其训诂大义出于马、郑者十也。疑出于马、郑者,其父朗之学也;掊击马、郑者,肃之学也。”张惠言的怀疑是缺乏依据的。皮锡瑞《经学历史》认为:“肃尝习今文,而又治贾、马古文学。故其驳郑,或以今文说驳郑之古文,或以古文说驳郑之今文。”此说较为合乎事实。王肃也并非事事与郑玄立异。如《春秋》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孔颖达《正义》云“贾逵、马融、郑玄、王肃之徒为古学者,皆云雉长三丈,故杜依用之。”然则王肃虽不喜郑氏,但于公认的学术见解,是无法别立异说的。至于他出于不纯的动机而故意作伪或标新,不符合学者治学的基本准则,是不可取的。

猜你喜欢

  • 尚书集传纂疏

    六卷。元陈栎(1252-1334)撰。栎字寿翁,晚号东阜老人,学者称定宇先生,河南新安(一说徽州休宁)人。宋元之后,隐居著书,至延璠元年(1314),年六十三时复出应试,中浙江乡试,因病未能参加会试,

  • 易飞候

    一卷。汉京房(前77-前37)撰,清王谟辑。京房生平事迹见《汉书·京房传》,西汉东郡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人,字君明,本姓李,官至魏郡太守,系今文易学“京氏学”的开创者,律学家。受《易》于梁人焦延寿,

  • 春秋传说类编

    不分卷。该书属于原稿本,不著撰人姓氏,也不著时代。考书中所引诸家之说,时代最晚者为《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及《御纂春秋直解》二书。其中《御纂春秋直解》成书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春秋传说类编》不分

  • 疫疹一得

    二卷。清余霖(生卒年不详)撰。余霖字师愚,桐城(今属安徽)人。少业儒,攻科举,屡试不第,遂攻医学。博览医书,长于治疗疫病。因父染时疫,为群医所误,乃发愤著书立说。见当时治疫所用不外伤寒之剂,因研读本草

  • 医经原旨

    六卷。清薛雪(1681-1770)/撰。薛雪字生白,号一瓢,又号扫叶山人、磨剑山人、/槐云山人。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自幼好学,博学多才,工诗文,擅绘画,因母病钻研医学,博览医书,精于医术,与当时名医

  • 续修汶上县志

    六卷。清闻元炅纂修。闻元炅字紫雯,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举人出身,康熙五十六年(1717)任汶上知县。闻元炅掌汶上县,以邑志自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粟可仕创修后,又已百余年未修,虽山川、城郭依旧,

  • 五百四峰堂诗钞

    二十五卷。清黎简(1748-1799)撰。黎简字简民,号二樵,又号石鼎道士,广东顺德人。诸生。乾隆间拔贡,终生未仕。擅画山水,苍润似吴镇,淡远近倪瓒。又能诗词,刻意炼句,十岁即能诗。李文藻令潮阳,见而

  • 古文雅正

    十四卷。清蔡世远(1682-1733)编。蔡世远生平详见《二希堂文集》辞目。本书是所为“古文”,却收有若干骈文在内,可见所用概念与后世不同。所谓“雅正”,意求文章典雅,内容正统。即“以理为根柢,而体杂

  • 尊道集

    四卷。清代朱搴撰。朱搴字良一,黄陂(今湖北中部)人。此书成于1697年。全书宗旨在于宣扬程朱一派理学,抨击陆王学说。第一卷为“圣贤前编”,即编载孔子及孟子的事迹和后人的评论;第二卷为“伊洛渊源录”、第

  • 五服释例

    二十卷。清夏燮(详见《校〈汉书〉八表》)撰。书首有燮自序,略言“丧服之旨,莫先正名,名正而后尊亲之杀、伸降之差,礼所由生,义所由起。至尊之服,则父、君、夫所谓三纲者是,至亲之服,则母及妻子昆弟,所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