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春秋左氏传注疏校勘记

春秋左氏传注疏校勘记

三十六卷。清阮元(1764-1849)撰。阮元字伯元,号芸台,清江苏仪征人。乾隆时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浙江、江西、河南巡抚,湖广、两广、云贵总督等职,道光时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平生提倡学术,治汉学,曾于杭州创立诂经精舍,于广州创立学海堂。又罗致学者编书刊印,主编《经籍纂诂》,校刻《十三经注疏》,汇刻《皇清经解》等。好经籍训诂,著作有《畴人传》、《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性命古训》、《考工记车制图解》等,收入《研经室集》。阮元在组织学者校刻《十三经注疏》时,对各经注疏广罗异本,进行校勘,《春秋左氏传注疏校勘记》即其中的一种。他将有异文之处摘录出来,下面附以各本的不同文字,有时指出其正误。《校勘记》前有阮元序,序后罗列引用书目,有唐石经春秋》及宋刻残本、南宋相台岳氏本、宋刻小字本、宋纂图本、日本足利本《春秋经传集解》,宋本《春秋左传正义》,递修本附音释《春秋左传注疏》,明阁本、明监本及重修监本、明常熟毛氏汲古阁刊本《春秋左传注疏》。该校勘记对于研究《左传》注疏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阮元将《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合为二百四十八卷,收入所刻《皇清经解》中,《春秋左氏传注疏校勘记》(又名《春秋左传校勘记》,附《释文校勘记》六卷)也包括在内。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苏州官书坊又将《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汇刻成《宋本十三经注疏并经典释文校勘记》。阮元汇刻《十三经注疏》,将《校勘记》附在各卷之后。民国时世界书局又据阮本缩印,保存原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书局多次据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出版

猜你喜欢

  • 均藻

    四卷。明杨慎(详见《谢华启秀》)撰。本书乃《韵府群玉》之流。名曰“均藻”,因许慎《说文》无韵字,小学家以均字代之。杨慎即取于此。假借通用之法,可行于古,不可行于今,况且全书不用古字,唯独书名用一古字,

  • 四王合传

    一卷。著者不详。该书记吴三佳、尚可喜诸藩事迹,惟书中所记有极不切实处,且脱误甚多。现有《荆驼逸史》本、《明季裨汇编》本、《扬州十日记》合刻本,而以前本讹字较少。

  • 四书是训

    十五卷。清刘逢禄撰。是编卷末有嘉庆八年(1803)江苏学政平恕序。云逢禄“谨用缮录七经中睿断之文,裁正四子书典故之说,依乎章次,综以义类”。又云“书曰是彝是训,于帝其训,谨取经语,用识编言。爰题曰四书

  • 宋元学案

    一百卷。明末清初黄宗羲(1610-1695)撰。全祖望修补。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清之际思想家、史学家,“东林”名士黄尊素之子。明亡后隐居著述,屡拒清廷征召。著有《明夷待访

  • 周汉中集

    四卷。明周显宗(约1543前后在世)撰。周显宗,字子考,濮州(今河南省范县)人。生卒年不详。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官至汉中知府。著有《周汉中集》。是集为周显宗诗文集。凡四卷。前三卷为《自适稿》,

  • 满洲上谕八旗

    十三卷。上谕旗务议复十二卷,谕行旗务奏议十三卷。清雍正九年和硕庄亲王允禄等奉敕编,同年十二月表上之凡三集,为一书,自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以后为奉谕旨,涉于八旗政务者,曰上谕八旗,凡十三卷;其前录谕

  • 四书地理考

    十五卷。清王瑬撰。王瑬原名仲瑬,字亮生,江苏吴(今江苏吴县)人。关于四书地理,阎若璩撰有《四书释地》,较为精核,却也不无可议。是书载洪亮吉说,认为中牟在今彰德府汤阴县,援引《管子》、《韩非子》之言为证

  • 洪范正论

    五卷。清胡渭(详见《易图明辨》)撰。《洪范》系《尚书》重要篇目之一,主要内容详见《洪范口义》条。自汉以来,研治《洪范》者多有其人。渭研治《洪范》,以《洪范》为体,《禹贡》为用,互相推阐,以发明奉若天道

  • 太平县志

    十卷首一卷,清杨汝偕纂修。杨汝偕,毕节人,进士,曾任太平县知县。太平县旧无志。清初程溥任县令后,始修成志乘一部。然其书不传。嘉庆中李恒嘉复事编纂。而书成又毁于兵燹。杨汝偕任县令后,则手辑兹编以续之。《

  • 周易介

    四卷。清单维撰。维字宗四,号潍村,山东高密举人,尤重实学,于经史子学悉探奥蕴。曾与李长麟、王立性等结诗社于李氏南园,后司德州训导,迁濮州学正。此书只释上下经,系辞、说卦、序卦、杂卦皆无注。以宋儒义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