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春秋左氏传说

春秋左氏传说

二十卷。宋吕祖谦(详见《古周易》)撰。吕氏一生研究《左传》,共著三书,一是《左氏类篇》(已佚),二是《左氏博议》,三即此书。吕氏为宋代著名散文家,其治《左传》亦重其文史,此书卷首《看左氏规模》云:“看《左传》,须看一代之所以开降、一国之所以盛衰、一君之所以治乱、一人之所以变迁。能如此看,则所谓先立乎其大者,然后看一书之所以得失。”虽仍立足于《春秋》大义,但其偏重史实,较诸儒之拘于书例、变例,则稍胜一筹。吕氏之说《左传》,既称扬其能通过对史实之描述而明辨其是非曲直,“以十分笔力写十分人情”,但又批评“左氏虽才高识远,然不曾明理,溺于习俗之中,而不能于习俗之外别着一只眼,看此左氏纪述之失也。”吕氏对《左传》的批评,是基于《左传》解经的旧说。吕氏重文,故朱熹批评此书“遣辞命意,颇伤于巧”。《四库提要》为之辨云:“朱子所谓巧者,乃指其笔锋颖利,凡所指摘,皆刻露不留余地耳。非谓巧于驰辨,或至颠倒是非也。”吕氏论《左传》,要在明其如何申经之大义,与诸儒之治经传者无异。然吕氏之“巧”,则在其重视《左传》文字表达之技巧,此又与诸儒截然相别。吕氏不但重文,也重史。如卷二论毕万卜筮事云:“看《左氏》所载敬仲、毕万之言,盖左氏之世,适当战国之初,田魏始兴,故夸诬其祖,以神下民。当时民无有知者,故皆信之。左氏亦惑于流俗之见、不能于流俗之外着一只眼,故于敬仲、毕万之事亦从而书之。”又云:“以此知战国时已自有符命惑人了。虽左氏好说符怪,然战国之时,已自相传,如此便到得陈涉以符命惑乱一世,遂盛于王莽。”即是从历史之角度论《左氏》之失,远胜于诸儒之空谈。此书文体类似宋代散文家之史论,随事立论,随文解义。或一事一议,或总若干事而一论,均有感而发。现存清《通志堂经解》本、《金华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猜你喜欢

  • 郑记

    一卷。清袁钧(见《六艺论》)辑。此书《隋志》著录六卷,题郑玄弟子撰。两唐《志》并载《郑记》六卷,均不著撰人。唐刘知几《史通》云:“郑之弟子分授门徒,各述师言,自相问答,编录其语,谓之《郑记》”(据王利

  • 读诗私记

    二卷。明李先芳撰。先芳字伯承,号北山,监利(今属湖北省)人。寄籍濮州(今属山东省),生卒年不详。嘉靖二十八年(1547)进士,官至尚宝司少卿。著有《读诗私记》、《江右诗稿》、《李氏山房诗选》等。是书成

  • 字汇补

    十二卷。清吴任臣(生卒年不详)撰。任臣初名征鸿,字志伊,一字尔器,号托园,仁和(今浙江杭州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召试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博学多闻,通经史,精小学,著作尚有《十国春秋》、《山

  • 新城县志

    八卷,首一卷。清张瓒修,张戬、袁干纂。张瓒,字容庵,山东武定人,康熙七年(1668)由举人升新城县知县。张瓒莅任后,查阅邑乘,见新城县志,自明万历四年温朝祚纂修以来,又近百年未经修辑。这期间,中经鼎革

  • 三易洞玑

    十六卷。明黄道周(生平详见《易象正》)撰。书名“三易”,是说伏羲之易、文王之易和孔子之易。“洞玑”者,玑衡本是测天之器,在此是表以《易》测天而毫无差错。所以此书也就是约天文历数而归之于易。第一卷至第三

  • 皇甫少元集

    二十六卷。《外集》十卷。明皇甫涍(1497-1546)撰。皇甫涍,字子安,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他好学工诗,负才名,为“皇甫四杰”之一。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历工部主事,官至浙江按察使佥事

  • 训俗遗规

    五卷。清陈宏谋(1696-1771)撰。陈宏谋字汝咨,号榕门,广西临桂人。雍正进士,1724年致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1733年擢为云南布政使,任职达四年之久。1738年又授天津分巡河道兼河间知府,任

  • 揭阳县志

    八卷首一卷。清刘业勤修,凌鱼纂,李华国重订。刘业勤字诚基,号柴峰,广西贵平人,拔贡,知县,乾隆四十年(1775)任。凌鱼,参见《番禺县志》。李华国,黔西州人,举人,知事,乾隆四十六年(1781)任。旧

  • 释门章服仪

    一卷。唐代释道宣撰。道宣生平事迹详见《四分律合注戒本》辞条。《释门章服仪》是道宣居西明寺,显庆四年(659)所撰。共收文十篇,第一篇,制意释名;第二篇,立体拔俗;第三篇,胜德经远;第四篇,法色光俗;第

  • 恭城县志

    四卷,清陶墫修,陆履中、莫远恂、常静仁纂。陶墫,字紫庭,贵州贵筑(今贵阳市)人,庠生,光绪十年(1884)任恭城知县。陆履中,广西恭城人,光绪十年(1884)岁贡,铨选训导。莫远恂,广西恭城人,光绪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