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春秋集传纂例

春秋集传纂例

十卷。陆淳(?-805)撰。陆淳,字伯冲,因避唐宪宗讳,改名陆质,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唐代著名经学家。据《旧唐书·儒学传》,陆淳少师赵匡,匡师啖助,啖、赵皆为异儒,陆氏因传啖赵之学而知名。后为淮南节度使陈少游所推荐,拜左拾遗、官至左司郎中,后因故降为国子博士。曾任信、台二州刺史。顺宗时,又因其好友韦执谊援引,征为给事中,皇太子侍读,寻卒。门人私谥“文通先生”。除此书外,陆淳还撰有《春秋微旨》、《春秋集传辨疑》、《类礼》、《君臣图翼》等书。又据《新唐书·儒学传》记载,陆淳与赵匡皆为啖助高足,陆淳《进书表》亦称啖助为严师、赵匡为益友。可见《旧唐书》误。《新唐书·儒学传》云啖助集十年之力著《春秋集传》,书后之后,又摄其纲条为《统例》六卷。啖氏卒后,陆淳与其子啖异录啖氏遗文,为《春秋集注总例》,又请赵匡损益,再由陆淳纂全,改名为《春秋集传纂例》。则此书实为啖赵二家之说。啖助(724-770)字叔佐,本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后徙关中,为唐代著名经学家。啖助淹该经术,唐玄宗天宝末历临海尉,丹阳之簿,秩满隐居不仕,甘足蔬糗,善《春秋》。赵匡(生卒不详)字伯循,河东(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经学家。官至洋州刺史。此书成于唐代宗大历十年(775),共四十篇,分为十卷。啖助之说《春秋》,务在考三传得失,弥缝漏缺,其论多异于汉晋诸儒。此书认为,杜预以《春秋》为周公之志,何休以《春秋》为黜周王鲁,范宁则认为《春秋》所以明黜陟、著劝戒,成天下之事业,定天下之邪正”,这三家之说皆“诚未达乎《春秋》大宗”,当然更不用“议其深指”了。《春秋》宗旨何在?《纂例》认为,从《春秋》以权辅正,以诚为礼,正以忠道,原情为本,不拘浮名,不尚狷介,从宜救乱,因时黜陟,或非礼勿动,或贵贞不谅,进退抑扬,去华居实”可知其宗旨是“救用之弊,革礼之薄。”啖助于三传偏爱《公》《穀》而力攻《左氏》,此书说左传》是左氏据周、晋、齐、宋、楚、郑数国之史“以授门人,义则口传,未形竹帛。后代学者乃演而通之,总而会之,编次年月以为传记。又广采当时文籍,故兼与子产晏子及诸国卿佐家传,并卜书及杂占书、纵横家小说讽谏等杂在其中。故释事虽多,释意殊少,是非交错,混然难证。其大略皆是左氏旧意,故比余传其功最高。博采诸家叙事尤备,能令百代下颇见本末。因以求意,经文可知。又况能大义得其本源,解三数条大义,亦以原情为说,欲令后人推此以及余事。而作传之人不达此意,妄有附益,故多迂谈。又左氏本未释者亦为之说,遂令邪正纷揉,学者迷宗也。”其论《公羊》、《穀梁》云:“初亦口授。后人据其大义散配经文、故多乖谬,失其纲统。然其大旨亦是子夏所传,故二传传经密于《左氏》。《穀梁》义深,《公羊》辞辨,随文解释,往往钩深。但以守文坚滞,泥难不通,比附曰月,曲生条例,义者不合,亦复强通,踳驳不伦,或至矛盾,不近圣人夷旷之体也。夫《春秋》之文,一字以为褒贬,诚则然矣,其中亦有文异而义不异者,二传穿凿,悉以褒贬言之,是故繁碎甚于《左氏》。”其论三传虽皆有褒有贬,然此书之取又往往尽弃三传,尤其排斥《左氏》,故此书颇多臆测。此书类似杜预《春秋释例》,但其烦琐和穿凿之处则远过《释例》。如“次”,杜预《释例》云:“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又云:“或次在事前,次以成事也;或次在事后,事成而次也,皆随事实,无义例也。”杜氏释次,前部分据《左传》,后部分则为其所例《穀梁》训次为止,较《左传》简明。此书则云:“赵子曰:凡师,驻四次,恶兴师也。(陆淳注:言非奉王五伯之命以讨罪救乱,则不当与之,恶其兴师无名,故书‘次’以讥之。)《左氏》云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按,经无‘信’‘舍’之文,此例亦妄也。《公》、《穀梁》解次悉云‘有畏’,非也。(按,此《穀梁》文,《公羊》手次字则随事解义,《纂例》误。)夫子意在刺其无王命而兴师,书之以惩乱耳,岂讥其懦恍哉。”《春秋》一书之修辞用语并不十分严格,因此若便要于其中探究每个字的深刻含义,搜寻出义例,必然会生出许多曲说强解。如侵伐。《左氏》解释曰:“有钟鼓曰伐,无曰侵。”《公羊》解释曰:“粗者曰侵,精者曰伐”,粗指边界骚扰,精指深入其国。《穀梁》解释曰:“苞人民、殴牛马曰侵,斩树木、坏宫室曰伐”。考之《春秋》经传,三传之说皆属强解。而此书则根据《春秋》“正名”之经意而解释曰:“凡师,称罪致讨曰伐,无名行师曰侵。”也只能是臆度之辞。此书在唐宋影响极大。韩愈诗有“《春秋》三传束高阁,独抱遗经究始终”之句,即是对啖赵陆弃传求经,直寻经中大义思想的概括。柳宗元对陆淳非常推重,曾自言“常愿执洒扫于陆先生之门”。其所著陆淳墓表亦称:“说《春秋》者百千,卒无有及其根源者,独先生讲述三十年,经学始大光莹。”开宋代《春秋》学先河的孙复《春秋尊王发微》即祖述其说。此书附元吴莱《序》称:“后之学者,自肆于藩篱阃域之外,口传耳剽,而不能难于议经者,必引啖赵陆氏以为解。”由于此书主张废传求经,亦遭宋元,特别是明清一些学者之激烈反对。现存有天一阁宋刻本、金泰和三年刻本、元平阳府刻本、明刻本、康熙龚氏玉玲珑阁丛刻本、乾隆刻本、钱仪吉经苑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猜你喜欢

  • 严州府志

    ①三十五卷,首一卷。清吴士进修,胡书源等纂。吴士进,严州府知府。胡书源,山阴县人。《严州府志》乾隆二十一年(1756)刻本。全书三十五卷首卷,分为:卷一为星野。卷二建置,目为沿革表、郡县名表。卷三至卷

  • 书目答问

    不分卷。清张之洞撰。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河北南皮人,著名目录学家。同治二年(1863)一甲三名进士,官至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军机大臣。卒后,谥文襄。该书为其督学四川时,令其幕

  • 牍隽

    四卷。清萧士琦(生卒年不详)纂辑。萧士琦,字季公,泰和人,明末贡生。所选为自汉至宋的书信。分为三十二门。卷首有其子萧伯升所记缘起,为便于把历代书信的主旨,以达清省之目的,故所录书信往往仅摘一、二句,而

  • 楼山诗集

    六卷。清王恕撰,王恕字中安,四川安居(今四川遂宁)人,生卒年不详。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人评其诗蕴之醇、扬之清,此书前有黄之隽,沈大成序,共收诗三百四十首,是书有光绪二十年京师刻

  • 周易对卦数变合参

    一卷。明喻国人撰。此书说朱熹不懂《易》中“十年”、“三年”、“七日”、“八日”之旨,以及讼卦九二爻辞“三百户”之数。乃撰此书以明之。其方法是附会反对卦。如屯蒙为反对卦,以二卦合,屯居下蒙居上,屯二爻为

  • 楚辞心解

    一卷。清江中时(生卒年事迹不详)撰。版本有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刊本(《楚辞书目五种》称乾隆二十五年,此年为庚辰,二十九年为甲申,不知孰是),日本大阪大学藏(怀德堂文库旧藏)。

  • 大冶县志续编

    七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林佐修,陈鳌撰。林佐,顺天大兴(今北京市大兴县)人,原籍江苏华亭(今上海松江西),官大冶同知。陈鳌,字冠洲,本县人,拔贡。林佐三任大冶,光绪八年(1882)奉修通志檄,观阅旧志

  • 蝶阶外史

    四卷。不著撰人名氏。文言笔记小说,分若干篇,每篇各列题目,与《聊斋志异》体例相仿。所记为见闻琐事。其中有些人物轶事,如记栗毓美、黎世序、郝浴、刘燕亭、董果、甘凤池、窦尔敦、纪亮等人之事,可作为野史资料

  • 庚子教会受难记

    二卷。英国人李理斐(生卒年不详)译,吴江任延旭笔述。庚子之乱,耶稣传教师及其家属在直隶,山西、山东、浙江、蒙古诸地遇害者,共一百八十六人,计英国九十八人,瑞典五十六人,美国三十二人,中以死于山西、蒙古

  • 刘清惠集

    十二卷。明刘麟(1474-1561)撰。刘麟字元瑞,一字子振,号南坦,上元(今江苏南京)人。弘治九年(1496)进士,除刑部主事,进员外郎。曾寓居湖州,与吴婉、施侃、孙一无、龙霓结苕溪社,号为“苕溪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