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集解读本
十二卷。清吴应申撰。应申字文在,安徽歙县人。作者以解说《春秋》之作卷帙浩繁,难于遍读,于是汇辑众说,择其合于经义者详注于经文之下,以便读者。从作者自序看,此书应属所谓“课读之本”,其意不在于解说及阐发《春秋》经义。
十二卷。清吴应申撰。应申字文在,安徽歙县人。作者以解说《春秋》之作卷帙浩繁,难于遍读,于是汇辑众说,择其合于经义者详注于经文之下,以便读者。从作者自序看,此书应属所谓“课读之本”,其意不在于解说及阐发《春秋》经义。
十三卷。清易孔昭、胡孚骏同撰。易孔昭,黔阳人;胡孚骏,江夏(今湖北武昌)人。二人生卒年不详。同治元年(1862年),蓝朝柱(即蓝大顺)起义军由四川入陕西,捻军、回民起义军继之。六年(1867年),左宗
一卷。清姜国伊撰。是书首有自序,认为朱子倡明绝学,《大学》用程氏改本,致使后儒所疑。旁门邪说,转得窃古本《大学》,以诋毁吾道。欲使文公之注不违孔、曾的旧说,乃于《大学》后六篇,仍用朱注,并附己说以明之
四卷。明吴俨(?-1519)撰。吴俨字克温,江苏宜兴人,生年不详。登成化二十三年(1487)进士,历侍讲学士,刘瑾知其家富有,啗以美官,吴俨峻拒之,遂被罢职,刘瑾被诛,复职,累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谥号文
三十卷。明郑若庸(生卒年不详)撰。郑若庸字中伯,号虚舟,昆山(今属江苏)人。郑若庸精诗古文,兼工词曲。少为诸生,以任侠不羁被斥。受赵王厚煜聘,入府著书。历经二十年,仿《初学记》、《艺文类聚》而编成此书
十三卷,图一卷。清郑继修、王仲焘修,邢澍田纂。郑继修字子敬,河北广宗县人,出身禀贡,光绪三年(1877)任定襄知县。六年(1880)去职。王仲焘,古莱县人,光绪六年任定襄知县。邢澍田,邑人,诰授奉政大
一卷。见《观古堂诗录》条。清叶德辉(1864-1927)撰。此书为辛酉(1921)寓京时所作。文三十余篇。其中或考证经典,或辨别泉币,或精研金石,或概论词曲,或详究五行,不仅文章典则高雅,亦多关于考订
七种,三十五卷。明崔铣(详见《读易余言》)撰。是书收《程志》十卷、《洹词》十二卷、《读易余言》五卷、《大学全文通释》一卷、《中庸凡》一卷、《土翼》三卷、《皇明理学名臣言行录》三卷、附《声律启蒙》三卷《
一卷。此卷皆宋遗民诗词杂文,未知谁所编录。宋之故老,入元后多怀故国之思,作诗者众。所录仅谢翱、方风、纳新、李吟山、王学文、梁栋、林德旸、王炎午、黄溍、吴师道十人所作,已多挂漏。又溍及师道皆元臣,而纳新
七卷。《附录》一卷。明周叙(1392-1452)撰。周叙,字功叙(一作公叙),号石溪,吉水(今江西吉水县)人。明永乐十六年(1418)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升修撰,晋侍读学士,官至南京翰林院侍讲学士
十五卷。清张兰皋撰。张兰皋原名一是,字天随,江苏武进人。此书初刻于乾隆九年(1744),到乾隆十四年(1749)又改订八十页而重刻,遂为今本。大旨以程子《易传》、朱子《本义》为宗,而佐证以宋、元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