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汉阳县志

汉阳县志

三十二卷,附续志一卷。清刘嗣孔修,刘湘煃纂。刘嗣孔,字宗儒,陕西绥德县人,举人,官汉阳知县。按汉阳县,历千百年,迄无专志可考。《文渊阁书目》载:有明永乐十九年(1421)以前汉阳县志一册,不著撰者姓氏。《同治汉川志》人物文苑载:有崇祯十四年(1641)方以知纂修《汉阳县志稿》,二书俱未见。乾隆间县令沈孟坚创修县志,延刘湘煃等编纂,未竣离去,刘嗣孔继任,采取旧稿,重加订正遂成此志。乾隆十三年(1748)刻印。每卷分列一纲,为舆图、沿革、疆域、星野、山川、城池、堤防、赋役、风俗、物产、学校、禫祀、分署、兵防、古迹、秩官、名宦、良吏、选举、乡贤、宦业、封爵、忠臣、孝子、文学、懿行、隐逸、方伎、列女、方外、著述、杂记。分十八子目,各以类从。此编遵仿康熙六年(1667)陈国儒所修府志,搜求碑铭传记事迹可信者,依序采录,成一邑之志。所列纲目,体制无讹。其著述志为创立,以县中著书立说不乏其人,藏弃之家每多抄本,又非志所能收,特仿《汉书·艺文志》例,编立一门,存其书目,以备日后采择。杂记志事非常见者,他志概摈弃不录,此志以闻见所及,采之备印证。此志历时甚久,始克成书,使之后作者,有所考鉴。② 三十六卷,首一卷,清裘行恕修,邵翔纂。裘行恕,字慎甫,江西新建人,举人,官汉阳知县。县志自乾隆十三年(1748)县令刘嗣孔修后,历七十年久未续修。裘行恕重加增辑,历数月而志成。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印。分三十四类,子目十附列。此志分类设目与刘志略有异同,当时淮盐运楚,行销全省,盐船停泊汉阳镇,是楚盐总汇之处,刘志仅记本境行销纲引,而全省销量总数无从稽考,故此志特列盐法一门。秩官志,乾隆以前刘志均已胪列,此志以乾隆元年(1736)以后,文职县令丞尉,武职游击守备,俱细载其籍贯、任事年月,此志将刘志的名宦志、良吏志合为一编,细为考核,削重登者,补遗漏者,刘志以后者,俱核实登载。此志增艺文志一门,分上下二卷,碑记赋序等篇,采录无遗,诗章附于古迹,照旧全载,其余与县事无关的,概从删削。此志遵刘志体例,补遗订误,使数十年来典章文物不致散失,足以广见闻。

猜你喜欢

  • 乐律明真

    不分卷,附《乐律算题》一卷。清爱新觉罗·载武撰。载武字绍舫,同治、光绪年间人,潜心物理算学,曾为会典馆校订乐律乐图,度量权衡等,著有《乐律答疑》二卷、《排列算法》四卷。作者认为古人研究乐律之学有未善之

  • 夏忠靖遗事

    一卷。明夏崇文撰。夏崇文字廷章,湘阴(今属湖南人),生卒不详。明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少卿,乃明臣夏原吉之孙。夏原吉,字惟哲,历洪武至宣德(1368-1435)五世,累官至户部尚书

  • 说文辨疑

    一卷。清顾广圻(1770-1839)撰。广圻字千里,号涧薲,自号思适居士,元和(今江苏吴县)人。嘉庆间诸生,从江声游。学问广博,尤精校勘,黄丕烈、孙星衍、秦恩复、胡克家、张敦仁等所刻书,都由他校刊,并

  • 幽求子

    一卷。原题晋杜夷(生卒年不详)撰,清马国翰辑。杜夷,字行齐,卢江灊(今属安徽霍山县东北)人。据《晋书·杜夷传》记载,杜夷少而恬泊,崇尚贞素,居甚贫窘,不营产业,博览经籍百家之书,算历经纬,自号幽求子。

  • 酆都县志

    四卷首一卷,清蒋履泰纂修。蒋履泰,曾任都县知县。酆都县志创修于明弘治间,主笔者为邑人杨孟瑛,再修于清康熙间,主修者为邑令王廷献,编纂者为邑举人林坚本。嘉庆中邑令瞿颉续修,纂辑者为巴陵举人刘维理,但经兵

  • 正韵汇编

    四卷。明周嘉栋(生卒年不详)撰。嘉栋字隆之,黄州(今湖北黄冈)人。万历己丑(1589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此书取《洪武正韵》按偏旁分为八十部,所分各部与部中所列各字,均以笔画多少为序。每字之下仍各注

  • 东皋文集

    十三卷。附录一卷。明陆渊之撰。陆渊之,字克深,号东皋,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生卒年不详。明成化二年(1466)进士,改庶吉士,擢礼部主事,进员外郎。弘治四年(1491)迁河南右布政使。著有《东皋文集

  • 忠惠集

    十卷。《附录》一卷。宋翟汝文(1076-1141)撰。翟汝文,字公巽,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进士出身,因亲老十年未出仕。后任议礼局编修官,除秘书郎,累拜中书舍人。绍兴元年,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读,除参知

  • 三经附义

    六卷。清李重华(生卒年不详)撰。重华字君实,号玉洲,吴江(今属江苏省)人。雍正八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除此书外,还著有《玉洲诗集》。此书包括《易》、《书》、《诗》三经。于《易》皆推求于反对正对之间,所

  • 可经堂集

    十二卷。明徐石麒(1578-1645)撰。徐石麒,初名文治,字宝摩,号虞求。浙江嘉兴人。天启二年(1622)进士。官至吏部尚书,乾隆年间赐谥忠懿。著有《可经堂集》。该集凡十二卷。共分十五类,包括疏、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