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汪刻隶释

汪刻隶释

二十七卷。宋洪适(1117-1184)撰。清汪日秀校刊。洪适(kuò)字景伯,晚年号盘洲老人,鄱阳(今江西波阳县)人。绍兴十二年(1142)中博学鸿词科,累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卒谥文惠。好收藏金石拓本,著有《隶释》、《隶续》、《隶纂》、《隶韵》等书。今《隶纂》已佚,《隶韵》已有缺失。参见经部《隶释》、《隶续》。日秀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其生平未详。是本《四库全书》未录。《四库全书》所录洪适《隶释》系万历十六年(1588)王鹭刻本。是本系据昆山徐乾学传是楼所藏抄本,并从《隶韵》、《字原》诸书校订付刊。其中汉碑十九卷,《水经注碑目》一卷,欧阳修《集古录》二卷,欧阳棐《集古录》一卷,赵明诚《金石录》三卷,《天下碑录》一卷,与明刻本卷数卷第均无不同。不同的是,于《冯绲碑》补三十字,《孙叔敖碑》补三十八字,《武梁祠堂记》补十二字,《四老神坐神祚机》增入“绮里季”一行;再有明刻本《武梁碑》脱去碑文,只存其末数语及铭文,而以《武班碑》文阑入;《魏公卿上尊号奏》及《受禅表》二碑前后错简,均一一为之厘定。汪刻之于明刻,不仅如上所述补其遗漏,订其舛讹,而且于其偏旁点画,尤多校正。惟以《隶韵》、《字原》证之,偏旁点画间尚有讹误。黄丕烈因之撰《刊误》一卷,足以订正汪刻之失。此本刻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

二十七卷。《隶释》为宋洪适编撰,前已著录。明万历十六年(1588)王鹭刻本,已收入《四库全书》中,而本书未录。此书为清汪日秀校刊。汪日秀,浙江钱塘人。此本刻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他根据崑山徐氏“传是楼”所藏抄本,并以《汉隶字原》等书,对照参考,订正后付印。其中有汉碑十九卷、《水经注碑目一卷、欧阳修《集古录》二卷、欧阳棐《集古录目》一卷、赵明诚《金石录》三卷、天下碑录一卷、共二十七卷。在卷数上,与明王鹭刻本虽无不同,但在内容上有所增订,如冯绲碑补录三十字,孙叔敖碑补三十八字,武梁祠堂记补十二字。另者,魏公卿上尊号奏和受禅表二碑,前后互相错简,汪刻本则一一为之订正。至于偏旁点画,校正尤多。洪适所著《隶释》、《隶续》曾合编为一书,共五十卷,但久已不传。传世者,《隶释》仅明王鹭刻本与汪刻本。但此书也有一些讹误,黄丕烈曾摘记若干条,撰为刊误,足以订正此书之失。传本有“士礼居黄氏丛书”、“丛书集成”本。

猜你喜欢

  • 宝盘斋石刻

    一卷。清王福田得宋人书双钩本。其从子王锡寿刻石。王福田字心耕,为著名书家张叔未之友。王锡寿字瑕斋。藏周史颂铜盘,王福田以为斋名。此本为宋人二诗,经梁同书鉴定认为是苏东坡手迹,但观此书行笔单弱,气象迫促

  • 中原音韵类编

    见“中州乐府音韵类编”。

  • 清江碧嶂集

    一卷。元杜本(1276一1350)撰。本字伯景。号清碧。清江(今属江西)人。本读书能文,并经世致用,吴越岁饥,本上《救荒策》。江浙行省丞相忽剌术用其言,米价顿平。荐于武宗,召至京。不久,归居武夷山。文

  • 湫漻斋丛书

    十种,十二卷。清陈准编。陈准字绳夫,江西瑞安人。生卒年不详。丛书所收均为金石目录学著作,共十种:清孙从添《上善堂书目》一卷、清丁麟年《日照丁氏藏器目》一卷、清刘喜海《长安获古编》一卷、清胡琨《泥封印古

  • 保定府志

    二十九卷,清纪弘谟修,郭惇纂。纪宏谟,河南辉县人,曾任保定知府。郭惇详见康熙《畿辅通志》。纪弘谟于康熙十五年任保定知府后聘郭惇纂辑,十九年(1680)刻印,志首有群城图说及六幅图。正文二十九卷依次为星

  • 富民策

    二卷。英国马林(生卒年不详)撰,江宁李玉书译。马林,加拿大传教医师,1886年来华,先后在上海、南京传教施医。武昌起义前夕,他与张亢虎一起在南京城郊创办农赈会作为他们推行“地税归公”论的试验场地。中国

  • 尚书辨疑

    一卷。清刘青芝撰。刘青芝字芳草,襄阳(今属湖北省)人,雍正甲辰进士。其所撰《尚书辨疑》一卷,只有九条。书前有刘华岳序,后有刘青芝自识。刘青芝以其所疑者,向其好友王尔缉、周伯章询问,周、王二人都回答他说

  • 诗音表

    一卷。清代钱坫(1744-1806)撰。坫字献之,号十兰,又号篆秋,大昕之侄。江苏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人。乾隆三十九年(1774)副贡生。官陕西州乾州直隶州州判。坫精通训诂,深于《说文》,学问与大昕

  • 御纂性理精义

    十二卷。清胡广奉纂。广生卒年不详。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决定编修是书。胡广等受命编修《性理大全书》,书成庞杂冗长,唯恐贻误后代。又特命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等,刊正其书,亲加理订,并时以己意,综合成书,名

  • 镜花缘

    清李汝珍(1763-1830)撰。李汝珍字松石,直隶大兴(今北京大兴县)人。他读书不喜欢作八股文,因此未得过什么功名。一生多在江苏海州生活。他博学多才,当时就颇有诗名,尤精于音韵学研究。刊行的著作,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