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益古演段

益古演段

三卷。元李冶(详见《测圆海镜》)撰。这是李冶写于1259年的关于天元术的普及著作。在自序中李冶称:“近世有某者,以方圆移补成编,号《益古集》,真可与刘李相颉颃。余犹恨其闭匿而不尽发,遂再为移补条段,细翻图式,使粗知十百者,便得入室啖其文。”显见《益古演段》是在蒋周(北宋人)《益古集》基础上写成的。该书三卷共六十四题,主要论述方圆组合问题,所求多为圆径、方边、周长之类,除四题(三十八、四十四、四十八、五十六)为一次方程外,余皆为二次方程。卷上二十二问专论正方形与圆;卷中二十问从正方形推广为长方形;卷下二十二问为各种较为复杂的图形。每题之后有答,答后有解释,包括“法”(即天元术)、“依条段求之”(即按条段法给出计算方程各项系数的算式)、“条段图”(即方程的几何图解)、“义”(图的说明)。其中二十三问有“旧术”,当为蒋周《益古集》的方法。书中新旧两术并列,新术为天元术,旧术即“条段法”。所谓“条段法”,即寻求题中各量的几何意义,画出条段图,通过面积图形的割补寻求等量关系,求得方程各项系数的方法。旧术虽建立了方程,却无立天元一的步骤,因此对于较复杂的问题或建立高次方程则无能为力。李冶此书新旧两术并列,完成了条段法向天元术的过渡,向人们揭示了条段法虽直观,但复杂多变,技巧性较高,而天元术虽抽象,但具有一般性,思维过程简单。《益古演段》中的“依条段求之”,其意义不同于条段法:“条段皆于立天元一内取出”,李冶在第五十六题的这句案语说明“依条段求之”乃是从天元术中提炼出来的。《益古演段》的问题虽然包括四五部分,但其核心部分是“法”,即说明如何用天元术列方程,其主要步骤为:立天元一(设某一未知量为x,在其边上注“元”字),找等值多项式(应包含天元),逐步相消。其中第二步最为关键。在运算过程中方程各项系数若出现分数或无理数,李冶采取化分数为整数、化无理数为有理数的办法来避免筹算无法表示无理数的麻烦。值得注意的是在第四十问中,李冶用了一种“连枝同体术”,即当二次项系数不为1时,为了方便开方,设一辅助未知数,令其与原未知数与二次项系数乘积相等,这样就将新未知数方程二次项系数绝对值化为1,这是对《测圆海镜》数学理论的一个发展。另外李冶在推导方程中,通过各种等量关系减少未知数,无须用方程组。求出天元一后,其他量便可依关系求出。《益古演段》最大特点是通俗易懂,如砚坚序中所言:“说之详,非若溟滓黯黮之不可晓;析之明,非若浅近粗俗之无足观。”“颇晓十百,披而览之,如登坦途,前无滞碍。”成为一部图文并茂易于自学的教材,连同《测圆海镜》一道为后世学者之指南,并建立了用天元术研究几何问题的模式,清张敦仁《缉古算经细草》便是仿《益古演段》而作。该书缺点是李冶只考虑方程正根,未用运算符号,有些题计算粗糙,过于繁琐(如第四十三、五十六问)。《益古演段》初刊本1282年刻出;后收入《四库全书》中;清李锐校订后收入《白芙堂丛书》本;清刘铎又据李本收入《古今算学丛书》中。

猜你喜欢

  • 孝经合解

    二卷。清陈治安编辑。陈治安字道援,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曾官河南襄城县知县。是书首有治安自序,又有丛说七条,并举阐发经义者周敦颐、程颐、程颢、张栻、朱熹、司马光、陆九渊、刘翚、范祖禹、王祎、曹端、薛瑄

  • 金石综例

    四卷。清冯登府撰。冯登府,见《石经阁金石跋文》。书中所收录,上自商、周,下及唐、宋,并旁收东海诸国所出金石。其例差备,缺略甚多。本书可存之价值仅在第三卷以下,泛举了石刻诸品,并详其体例,考古学者偶有一

  • 张季直文钞

    二卷。清张謇(1853-1926)撰。张謇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光绪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于1895年开始创办实业,有大生纱厂、通海垦牧公司、大达轮船公司、复新面粉公司、资生铁冶公司、淮海实业银行

  • 苏门集

    八卷。明高叔嗣(1501-1537)撰。高叔嗣,字子业,号苏门山人,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少时受知于李梦阳。年十六,作《申情赋》几万言,见者惊异。与兄仲嗣并有才名。嘉靖二年(1523年)进士,授工部主

  • 元英集

    八卷。唐方干(约860前后在世)(生卒年均不详)撰。方干字雄飞,号方三拜,桐庐(今属浙江省)人。诗人。少习待律,诗著名江南,与贾岛、李郢、无少、翁洮、吴融、罗邺等寄赠酬唱,李频、孙郃等尊之为师。以布衣

  • 侍讲杂记

    见《吕氏杂记》

  • 左氏传续说

    十二卷。宋吕祖谦(详见《古周易》)撰。此书是续《左氏传说》而作,以补《传说》之未及,故名为《续说》。此书为吕氏晚年所作,其体例一仍《传说》,亦随文解义,但其议论则稍不及《传说》之阔大。卷首《纲领》称“

  • 南轩易说

    五卷。张栻(1133-1180)撰。张栻,字敬夫,又字钦夫、乐斋,号南轩。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张浚之子,以荫补官。辟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除直秘阁,累官吏部侍郎兼起居郎侍讲、古文殿修撰。

  • 春秋内外传类选

    八卷。旧本题明进士楚潜樊王家(生卒年不详)撰。其书以《左传》、《国语》各标题目,分编二十三门,以备时人习文之用。中间有的加旁注音训一二字。字句较为浅陋,与经学无关。

  • 十诵羯磨比丘要用

    宋代释僧璩(生卒年不详)撰。僧璩,俗姓朱,吴(今江苏省吴县)人。为僧业弟子并受学什公。僧璩为学刻苦,专攻十诵,在律学方面颇有见地。在宋孝武帝时曾任僧正。除撰有《十诵羯磨比丘要用》外,传称还撰有《胜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