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一卷。清徐大椿(1693-1771)撰。徐大椿原名大业,字灵胎,晚号回溪圣人。吴江(今属江苏)人。祖父徐釠曾做过翰林检讨。据说大椿自幼在祖父教导下,精读诗书,考中秀才,但其深恶科举制度的腐败,讨厌利欲熏心之徒,不肯随波逐流,在一次岁试考卷卷末写上了“徐郎不是池中物,肯共凡鳞逐以游!”因此被革除秀才之名。便发愤攻读医书。大椿对天文、史地、历算、音律、兵法、水利、诗文、武技无不研究。青年时留心经济,曾两次帮助地方官修水利,卓有成效。乾隆二十五年(1760)被召入京。原拟留京任职,但徐氏坚辞而隐居吴山画眉泉。因医誉甚高,京中达官贵人纷纷请他看病。乾隆三十六年(1771)又奉诏入京,因年老体衰,长途跋涉,至京三日病故。死前自作墓前对联称:“满山芳草仙人药,一径清风处士坟”。以民间医家自居。徐氏一生著作极多,著有《难经经释》、《脉诀启悟注释》、《增注古方新解》、《增辑伤寒类方》、《伤寒类方》、《内经诠释》、《兰台轨范》、《女科医案》、《女科指要》、《六经病解》、《内经要略》、《伤寒约编》、《医学源流论》、《慎疾刍言》、《医贯砭》、《药性切用》、《药性诗解》、《回溪秘方》、《回溪脉学》、《种子要方》、《回溪医案》等书,此外还有评注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评定《外科正宗》等。写作认真,具有独特的见解。对于医学,徐氏倾注了毕生精力,刻苦钻研,广泛阅读古代医学典籍,继承诸家学说,自《内经》至元、明诸家医著,穷源极流,广搜博览,有所发挥,为清代著名医家。徐氏治学,具有实事求是精神,重视理论,尤其重视对古代典籍医学理论的研究,善于吸收前人经验。主张研究医学要从源至流,熟读古籍,取长补短,以广见识。然后通过临证,务使理论联系实际,才不致误入歧途。学术上主要论点是命门元气论。认为五脏之阴阳,必须赖元阴元阳不断资助,方无匮乏之虞。命门是元气的根本,而脏腑又是整个身体的根本,所以命门元气的存亡盛衰,实为人体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将保护元气提高到“医家第一活人大义”的程度。治病上徐氏能根据病人的不同体质,不同病因和不同的受病部位,而精确地辨证施治。并且能熟练地掌握理法方药的运用。徐氏认为病机的传变多端,人体的虚实不一,故治疗疾病,既要掌握其规律,又要灵活运用药物。治病必分分经络脏腑,同时又不能完全概括所有的疾病。徐氏配合方药,十分严谨,他认为方与药虽然密切联系,但又不能混为一谈,注意贯彻理法方药的一致性。治病不仅应推求所以治愈或未能治愈的道理,还应作为考察疗效的医案工作。如遇难治之病,应多方采取治法,甚至是单方、验方都宜研究使用。对于外科徐氏认为外科医生既要注意手法的传授,也要学习内科的理论,方能灵活地运用辨证施治。徐氏此书成于乾隆元年(1736)。世传《神农本草经》载药三百六十五味,分上、中、下三品。徐氏认为其但言其然而不言其所以然,于是于三品之中辑录一百种药物撰成此书。有上品六十三种,中品二十五种,下品十二种。徐氏目的是“录此百种,原以辨明药性阐发义蕴,使读者深知其所以然。”为之药不致误用,故对药物气味、颜色、形质功用论述精当简要,可供初学者参考。书中备列经文,而推阐主治之义,有一些常用药反而没有收入,其凡例中称“辨明药性,使人不致误用,非备品以便查阅也。”凡是笺释,多有精义,比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载发明诸条颇为简要。《神农本草经》虽称“神农”,但所云出产之地有后汉之郡县,为后人附会。所称久服轻身延年之类,属方士之说,不足为信,徐氏则一味考究其所以然,推崇过分。徐氏所作的“药物专长论”中说:药之治病,有可解者,有不可解者,其说圆通。此书为诸家本草中最富启发价值,对后世影响亦颇深。有乾隆元年(1736)刻本,光绪十五年(1889)上海江左书林补印徐氏《医书八种》本,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人瑞翁集

    一卷。明林春泽(1480-1583)撰。林春泽字德敷,侯官(今福州市)人。正德九年(1514)进士。官至平番府知府。年104岁。卒于神宗万历十一年,有司为建“人瑞坊”,故以“人瑞翁”名其集。原本十二卷

  • 尹文子校勘记

    一卷。清钱熙祚(生卒年不详)撰。熙祚一生长于校注,有《吴光郡校勘记》、《鬻子校勘记》,已著录。熙祚又引《道藏》本、吉府本、及《北堂书钞》、《群书治要》、《艺文类聚》、《意林》、《白孔六帖》、《长短经》

  • 春秋繁露平议

    二卷。清俞樾(详见《周易平议》)撰。该书是作者所撰《诸子平议》中的一种,对《春秋繁露》一书进行校订训释。作者对《春秋繁露》中的文句错讹、疑难字义进行了校正,对研究该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春秋繁露平议》

  • 济生拔粹

    见《济生拔粹方》。

  • 类证活人书

    二十二卷。宋朱肱(生卒年不详)撰。朱肱,字翼中(一作亦中),自号无求子,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进士,初官奉议郎,故后人多称朱奉议。朱肱精研《伤寒论》数十年,于大观元年(110

  • 东洲初稿

    十四卷。明夏良胜(约1521年前后在世)撰。夏良胜字于中,江苏南城人,生卒年不详,约明武、正德年间人。正德年间进士,累迁吏部考功员外郎,因谏南巡廷杖归,嘉靖初(1523)复职,后为仇家所讦,再下狱论杖

  • 中原音韵

    二卷。元周德清撰。周德清字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生卒年均不详。本书成于泰定元年(1324),原本不分卷帙;所说二卷,是清乾隆间编定《四库全书》时,按书中中原音韵起例以下列诸部字数、正语作词起例下列

  • 历代小史

    一百零六种,一百零六卷。明李栻编辑。李栻字子敬,一字孟敬,江西丰城人,生卒年不详。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隆庆五年(1571)由肥县知县选河南道御史,万历元年(1573)为湖广巡按,后官至浙江按

  • 百川书屋丛书

    九种,二十五卷。清陶湘编。陶湘生卒年及事迹不详。所收著作较博杂,其中晋崔豹《古今注》三卷,为宋嘉定刊本,每叶十行,每行十五字,考释古今名物颇详;郑朱载堉《郑世子瑟谱》十卷,为汲古阁钞本,有黄丕烈跋;《

  • 天玉经外传

    一卷、附《四十八局图》一卷。旧本题吴克诚(生卒年不详)撰,其子吴景鸾续成。吴克诚父子之名,史书不载,只有术家相传。吴克诚,传说德兴(今属江西省)人,曾从学于陈抟。其子吴景鸾承其指导传授,于庆历中应荐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