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窥词管见

窥词管见

一卷。清李渔(1611-1680)撰。李渔字笠鸿,一字谪凡,后字笠翁,号觉世稗官,别署笠道人、新亭樵客、随庵主人等,浙江兰溪人。少壮擅古文诗词,有才子之称。顺治十四年(1657)移家南京,筑芥子园,开书坊,以刊书闻于时。他的戏剧、小说创作主要集中在这一段时期。他结交王士祯、周亮工、尤侗、吴伟业等名士,广置侍姬,组成家庭戏班,自作脚本,供其演出,一时名著南北。移居南京的二十年间,李渔还广游天下,奔走于达官贵人之间打秋风,逢迎阿谀,摇尾乞怜,毫无文人之节操。康熙十四年(1677)迁回杭州,在西湖边筑“层园”度过晚年。李渔著述甚富,有《笠翁一家言全集》(包括诗文集和《闲情偶寄》),戏曲《笠翁十种曲》,话本小说《无声戏》、《十二楼》,长篇小说《合锦回文传》等多种,并均流传至今。李渔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其戏剧理论上,这在他的《闲情偶寄》中《词曲》、《演习》两部中有集中的论述。与以往的戏剧家们只重辞藻、曲调的鉴赏不同,他是把戏剧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进行整体研究,并突出其舞台艺术的特点。在语言上,与当时曲家偏重词藻雅丽之风相对立,强调通俗化、个性化。他的理论,是对传统戏曲的一个了不起的突破。他的戏剧创作也体现了他的理论,今存的《笠翁十种曲》都是结构紧凑,针脚细密,绝无破绽,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的作品。但是,因为李渔作戏是为了投达官名士所好,所以往往一味追求情节离奇,而且大多趣味庸俗,格调不高。李渔的小说创作也体现了这些特点。他的作品语言流畅,通俗,情节新异,却绝不生硬,议论也恰当妥贴。但因过分追求故事的标新立异,曲折离奇,一般思想性都不强,缺乏深刻的社会内容,甚至出现逗人发噱的恶趣和秽亵不堪的描写。这些都是李渔创作的致命缺点。本书为其论词之作,仅二十二则,比较全面地论述了词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作法。李渔主张要严格区分诗、词、曲三者之间的界限,认为“诗之腔调宜古雅,曲之腔调宜近俗,词之腔调,则在雅俗相和之间”。他主张词意贵新,而所谓“新”,并非指事情新奇少有,而是能“言人所未言,而又不出寻常见闻之外者”,要“能于浅近处求新”。李渔又特别重视词语的自然通俗,反对道学气,批评那些罗列古事而写就的作品是“算博士”,是“点鬼簿”,主张“说得情出,写得景明,即是好词。情景都是现在事,舍现在不求,而求诸千里之外,百世之上,是舍易求难。”《窥词管见》也有持论不甚公道的地方,例如,他盛赞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谓其“词极尖新,而实为理之所有”,但却极力讥责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谓一“闹”字殊难理解,极粗极俗,而且听不入耳。这些见解很难令人信服。有《词语丛编》本,附见于《笠翁全集》。

猜你喜欢

  • 张子和心镜别集

    见《伤寒心镜》。

  • 词林纪事

    二十二卷。清张宗橚(1705-约1775)辑。张宗橚字泳川,号思岩,海盐(今属浙江省)人。生于康熙四十三年(1705),约卒于乾隆四十年(1775)。张氏为海盐世家,代有闻人。其兄张宗楠辑有王士祯《带

  • 伏羲图赞

    二卷。明陈第(1541-1617)撰。陈第字季立,号一斋。福建连江人,万历时诸生。投俞大猷麾下,官至蓟镇游击。富于藏书,多著述,尤精音韵之学。该书上卷对奇偶之数,皆以黑白为阴阳,两仪、四象、八卦,皆规

  • 诚斋杂论

    二卷。元林坤(生卒年不详)撰。林坤字载卿,号诚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曾官翰林,余事不详。此书卷首有周达卿序,称林坤著书十二种,此其一。余十一种,今不知何书。此书主要抄撮各家笔记小说而成,饾饤割裂,

  • 阙史

    见《唐阙史》。

  • 石钟山志

    八卷。明王恕编。案当时有二王恕。一为三原(今陕西咸阳)人,明史有传。一即此王恕,江西湖口人。景泰五年(1454)进士。官至广东布政司参议。其生卒年不详。湖口有上下石钟山,即苏轼作记者。王恕以其为邑之名

  • 槐亭漫录

    无卷数。明严尧黻(生卒年不详)撰。严尧黻,字汝仪,号槐亭,朝邑(今陕西省大荔县)人,官房县主簿。此书无卷数,共十一篇,即:明元、太极、天文、地理、时令、人物、性命、鬼神、文史、杂著、拒邪。前有明嘉靖二

  • 经书辨疑

    七卷。金长生(1548-1631)撰。金长生字希允,号沙溪,谥号文元,全罗道光山人。朝鲜李朝时期儒学家、文臣。金长生精通礼学,与儿子金集同为当时礼学之大家。被推举入仕途,屡任郡、县、府的地方长官。日本

  • 春秋讲义衷

    十二卷。清团维墉撰。维墉字雉高,号椒灯,又号蕉墩,仪征(今江苏仪征)人。该书是作者研究《春秋》之作,辑录前人之说,进行折衷,不专主一家之言。该书有清嘉庆壬申(1812)刊本。

  • 补农书

    一卷。清张履祥(1610-1674)撰。张履祥,字考夫,一字念夫,号杨园,桐乡(今浙江桐乡县)人。张履祥少有大志,明亡后避世乡间,康熙十三年(1674)卒。张履祥隐居乡间,身体力行从事农业生产。他把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