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老子

老子

二卷。春秋时老聃(生卒年不详)撰。老聃,后世尊称为老子,春秋末期人。汉代司马迁在《史记·老子列传》中,较为详细的记述了老子的生平。他认为: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曾任东周王室的守藏室之史,孔子向他请教过周礼。他看到东周王室日衰,便离开王室西去,到函谷关,受关令尹喜邀,为其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后离关而去,不知其所终。司马迁还用“或曰”、“或曰非也”的笔调,附带记录了当时关于老子的另外两种说法,一是春秋末期的老莱子,也与孔子同时;二是战国中期的周太史儋,在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见过秦献公。历代学者关于老子其人其书,都作过许多探讨,但一直没有取得共识。近现代有些学者经过多方认真考证,认为老子姓老名聃,早于孔子二三十年,曾是孔子老师,做过管理图书的官,撰有《老子》一书。《老子》又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道德真经》、《老子道德经》。《老子》书中,提出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生成与演变。认为道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一种自然的恍惚窈冥之物,具有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运动性质,而动力之源是反,即“反者道之动”(《老子》第四十章)。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四十章)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以抱阳,充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在中国认识史上最早推翻了主宰之天。并且提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福祸相依相伏等著名的辩证观点,认识到一切事物都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对立和统一。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道”如同现代人所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在政治上,主张“不尚贤,使民不争”无为而治,向往“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在物质生活上强调“知足”与“寡欲”。在军事上认为用兵是不祥的,提出“不以兵强天下”和“大军过后必有凶年”等理论来反对战争。但又主张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还要用兵,所以在第五十七章中又提出“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的观点。总之,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老子》一书,战国时已广泛传播,老子思想也得到后人的承继与发挥。《庄子》、《管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都或多或少地吸取了老子思想。人们曾把老子和庄子学说并称为“老庄学说”,后世对其学说的研究与发挥,形成了道家学派。在阴阳家们的撮合下,又将黄帝和老子并提,因而形成“黄老之学”,被认为是“君人南面之术”,也称“黄老之术”。汉初统治者对此术尤为推重,用于治国安民的政治理论基础,为汉初的政治稳定与经济繁荣,起到过重要作用。汉初研究《老子》的学者名人辈出,有陆贾、贾谊等不下一二十人,可惜史科多已亡佚。西汉刘向雠校群书,将《老子》二篇编定为八十一章,分《上经》第一,三十七章;《下经》第二,四十四章。以后历代史志及诸家藏书目录都著录此书。汉以后经历代而至清,此书随时政的倡导或贬黜,或流于民间,或藏于官府。研究此书的或为隐居学者、道教名流,以本名或伪称他人之名而注述,形成民间流派;或以官修、御注,形成官学流派。河上公注本和王弼注本就分别是这两种流派最早的代表作。《老子》一书及其所表达的思想,虽遭汉代“独尊儒术”、清代“重佛轻道”等厄运,但还是得以广泛流传而不绝。现代研究《老子》的学者,虽然所见有异,但一般认为此书实是道家最古之作,最早向人们展现了朴素辩证法和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唯心主义成份也得以流传并产生过较深的影响。多数学者认为此书是中国古代哲学典籍。也有学者认为《老子》是一部兵书,或以时政之需而对其非议,未免有失偏颇和欠缺公正。现存宋麻沙刘氏刻本、明《六子全书》本、明《道藏》本,皆为汉河上公注本,都标名《老子道德经》。明《合刻周秦经书十种》本、明《三经晋注》本,皆为魏王弼注本,题《老子道德真经》。于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甲乙二种本,皆题《老子》。

猜你喜欢

  • 一溉堂诗集

    一卷。清金光耿(约1662年前后在世)撰。金光耿,字介遵,另一说字觐文,江西婺源人,生卒年不详。康熙初年诸生,《江南通志》记为康熙四十四年(1705)举人,此记载有误,因为金光耿的父亲金懋衡为明万历二

  • 无为集

    十五卷。宋杨杰(约1073前后在世)撰。杨杰,字次公,自号无为子,无为军(今安徽安庆)人。生卒年不详。嘉祐四年(1059)进士。元丰中,历官礼部员外郎,出知润州,后拜官两江提点刑狱。卒于官。杨杰与欧阳

  • 惠子

    一卷。周惠施(约前370-310)撰。施、战国时宋人,仕魏,相梁惠王。惠又作慧,惠施亦称惠公、惠子。据郑樵《氏族略》记载:“惠氏,姬姓,周惠王支孙,以谥为氏也。”施相惠王,《战国策·魏策》于惠、襄、哀

  • 庆诞记

    二卷。清张邦伸(生卒年不详)撰。其子怀洵补注。邦伸字云谷,四川汉(今成都)人,官至河南固始知县。怀洵嘉庆举人,官至会理州学正。该书又名《稽古生辰录》,体例略似钱大昕《疑年录》,只记其生,不记其卒。凡帝

  • 帝王略论残本

    存三卷,唐虞世南撰。世南字伯施,浙江余姚人,少时受学顾野王,十年精思不懈,文章赡博。虞世南曾为南朝陈的官吏,入隋后做秘书郎,因隋炀帝不喜他峭正的个性,对他不甚重用。唐太宗时,世南做弘文馆学士,改秘书监

  • 明文远

    清徐文驹(详见《师经堂集》)编。此集为明代文章汇编,所录均为有明一代之文。前后均无序、跋,亦没有目录。其圈点、批语用八比之法。虽名为《明文远》,然亦存有元、清人之文各一篇,可见编次之混乱。《四库全书》

  • 黄帝针灸甲乙经

    见《针灸甲乙经》。

  • 放翁词

    一卷。宋陆游(1125-1211)撰。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1172),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后官至宝章阁待制。少年时深

  • 读书丛说

    六卷。元许谦(1199-1266)撰。谦字益之,晚号白云老人,学者称白云先生。江浙省金华(今属浙江省)人。元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谦自幼勤奋好学,于书无所不读,延璠初,居东阳八华山讲学,从学者多至千余人

  • 白房杂述

    三卷。《杂兴》三卷。《续集备遗》一卷。明朱衮(约1515年前后在世)撰。朱衮,字子文。湖广永州(今湖南南部、广西东北部)人,生卒年不详。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选翰林庶吉士,拜监察御史。因违逆刘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