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荀子

荀子

二十卷。荀况(约前319-前230)撰。荀况字卿,时人称之荀卿,汉人避宣帝讳改称孙卿,战国时赵国(今山西安泽县)人。曾多次游学于齐,三次为齐稷下学宫祭酒。后去楚投奔春申君黄歇。春申君被杀之后,他也被罢职,即家于兰陵,著书终老。荀况治学甚广,哲学、政治、经济以至文学,造诣精深。他虽承继孔子之说,但却扬弃了其中的消极部分;并从儒家观点出发,对于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均有所批判吸收,从而建立起他的思想体系,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他在政治上,强调维护等级制度,主张用礼义维持社会秩序;在天道观上,把“天”解释为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规律,不以人的愿望为转移。提出“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的观点;在认识论上,提出唯物主义的世界可知论,强调“物理可知”,主客观接触才能构成认识。还提出正名的逻辑思想,着重演绎推理的运用,反对诡辩学说,强调名实必须相符;在人性论上,宣扬“性恶”,重视社会环境的教育改造作用。故唐宋之儒认为荀况学说是“离经叛道”,群起而攻之。韩愈读《荀子》曰:“孔子删《诗》、《书》,笔削《春秋》,合于道者著之,离于道者黜之。故《诗》、《书》、《春秋》无疵。余欲削《荀子》之不合当,附于圣人之籍,亦孔子之志欤。”自韩愈谓荀书小疵,宋儒复攻其“性恶”之说。于是贬斥荀子者日众。然清代汉学大儒,多反其说,而钱大昕跋《谢刻荀子》、汪中《荀卿子通论》,二篇,义允辞严,始归于正。须知战国之政治、学术、人心、风俗,与春秋迥异,荀卿之言,皆因乎时势,而大旨遵乎仲尼,唐宋诸儒,偏执己见,而不自知其谬。荀子在儒学分化中,代表革新势力,成为先秦唯物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其文章组织绵密,文辞繁茂,长于说理,中心突出,兼以风格浑厚著称。并善于运用类比和引证的方式来反复阐明问题。他的文章标志着中国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发展。《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重要著作之一。汉刘向《七略别录》称为《荀卿新书》,著录为十二卷三十二篇,唐人杨倞为本书作注,以文字繁多,分为二十卷,称《荀卿子》。宋以后通称《荀子》。全书体系严整,贯彻了作者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中阐明对“天”的认识,提出“天行有常”的观点,即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他的人定胜天思想表现得非常强烈。他又以心理学为基础,在《解蔽》里强调思维对于感觉的优越性。他吸取孔子的正名思想和墨家形式逻辑思想,在《正名》里阐述了名词起源的三要素:主观的、客观的和社会的,这些丰富的逻辑思想,均超过前人的成就。又认为“名”是“实”的反映,是社会的产物,由“约定俗成”而来。《非十二子》是他评论各家思想的专篇。荀子主张人的造就决定于后天的教育,他在《性恶》篇里特别强调“注错习俗”,“化性起伪(为)”,虽然性恶说属于唯心主义,但他所揭示的教育作用,却有其合理的一面。反对“学在官府”的古代教育制,争取另向贵贱有等的新制的社会教育方向转化。而他的《礼论》、《王霸》、《王制》、《富国》等篇便阐明了他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思想。《荀子》一书不仅反映出荀卿的哲学、政治、经济各方面的思想,同时也反映出他文学上的成就——反对华辞巧说,崇尚实用,这和他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是分不开的。他为后代论文提出原道、征圣、宗经的渊源,把文学和政治紧密地结合起来。这对后世文学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所以《荀子》在中国古代思想史及文学史上都占重要的地位。但《荀子》亦是先秦诸子书中争论很大的一部书。一种意见全部否定,认为《荀子》全是伪书。以吕思勉、杨筠如为代表,他们的理由是:①《荀子》有“非象刑之论,与儒家之尚德化根本不相容。”②“《性恶》之论,法后王之言,亦皆与儒家之义不能并立。”③“其论礼也……亦法家论法之语。”④“儒家大师荀卿,其议论果如今《荀子》书所云,则在儒家中实为异军苍头;安得历先汉二百年迄无祖述之书,亦无反驳之论?”⑤“今《荀子》同《韩非外传》……《管》、《庄》、《列》诸子,《晏子春秋》、《淮南王书》者。……其与诸书同处,足证其书由抄袭而成。”二,否定一部分。以梁启超为代表,他说:“《荀子》全书,大概可信。唯《君子》、《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尧问》、《大略》七篇,疑非尽出荀况之手,或门弟子所记,或后人附益也。”三,全部肯定的,以杜国庠为代表,他认为,现存《荀子》三十二篇差不多都是可靠的。《成相》篇是荀况晚年自写的思想大纲,在全书各篇中,可以找到和它平行的文字。这就是他全部肯定的理由。(见《先秦诸子思想概要》)《荀子》在唐宋以前没有注本,唐代有杨倞《荀子注》流行最广,宋以来历代都有刻本。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卢文弨、谢墉校嘉善谢氏安雅堂刻本为最佳。谢墉著有《荀子笺释》。清人王先谦的《荀子集解》详赡精确,为《荀子》注本中最好的一种。王注有《诸子集成》本。近人梁启雄著《荀子简释》,有1956年北京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猜你喜欢

  • 礼记要义

    三十一卷。宋魏了翁(详见《周易要义》条)撰。《宋史·儒林传》载了翁《九经要义》,明代已不全。《四库提要》著录《周易》、《尚书》、《仪礼》、《春秋》、《左传》四种,而《礼记》缺残。后阮元从宋刻影抄,并撰

  • 左略

    一卷。明曾益撰。曾益字子谦,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卒年、仕履皆不详。此书专摘《左传》所言兵事者,纂为一书,名曰《左略》。书凡五十六篇,每条标以名目。书之内容尽为所摘录之《左传》原文,不引他书相证。以

  • 西安县志略

    十三卷。清雷飞鹏等修,段盛梓等纂。雷飞鹏,宣统元年任西安县知县。段盛梓,邑人。西安县治,设于光绪二十八年,因建置未久,故无县志。光绪三十二年,西安县前令即有书录,三十四年王孝偁又讨询邑中绅士段盛梓等,

  • 闲居录

    一卷。元吾丘衍(1268-1311)撰。吾丘衍字子行,号贞白处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平事迹详见《周秦刻石释音》。吾丘衍学问淹通。艺尤精妙,遍读经史百家之书,每有心得,随笔札记。此书即其札记手稿,

  • 能改斋漫录

    十八卷。南宋吴曾(生卒年不详)撰。吴曾字虎臣,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应试不第,绍兴十一年(1141),献所著书,补右迪功郎,后历敕令所删定官、右承奉郎、宗正寺主簿、太常丞、吏部郎官、工部郎中等,后出

  • 官韵考异

    一卷。清吴省钦撰。吴省钦(1729-1803)字充之,一作冲之,号白华,江南南汇(今上海市南汇县)人。少英敏,善属文。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举人,授内阁中书,二十八年(1763年)进士,授翰林院编

  • 孟子识

    一卷。日本物茂卿撰。是书不分章节,系杂记体。有涉议论者,有涉考证者,其独到之见往往与古契合。由立于汉宋学派之外,不为所囿。如其解“五十衣帛,七十食肉”,引《王制》“六十非肉不饱,七十非帛不暖”以为人饮

  • 评注八代文宗

    八卷。旧本题明袁黄(1533-1606)编。袁黄字了凡,江苏吴江人。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迁兵部主事。著有《皇都水利》。是编取《文选》中之近于举业者,摘拾成书。其中有全部删节者、也有节取数段者。

  • 秘传眼科龙木总论

    见《眼科龙木论》。

  • 钟南淮北区域志

    一卷。清陈稻孙撰。陈稻孙,江宁(今江苏南京市)人,陈伯雨之子。陈伯雨已撰《运渎桥道老》、《凤麓小志》、《城东志略》。其嗣陈贻绂踵成此志,合为四志,可称南京城市小志。此志得过庭之训为多,故言皆典实有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