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西山读书记

西山读书记

六十一卷。南宋真德秀(详见《大学衍义》)撰。据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记载,《西山读书记》共有甲、乙、丙、丁四记。《甲记》言性理,兼及治道,出处。大抵本于经史格言,而述以己意。宋元之际,仅有《甲记》三十七卷、《丁记》二卷传于世,而《乙记》、《丙记》不传,故马端临《文献通考》著录此书仅为三十九卷。今传本为明刊本,甲、丁二记卷数与《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所记相同,分别为三十七卷及二卷,中间多出《乙记》二十二卷,三记相加,总成六十一卷。书前有开庆元年(1259)真德秀门人汤汉《序》,称此书唯甲、乙、丁成书,甲、丁二记先刊行,《乙记》上为《大学衍义》,已经进于朝廷,下半部未及缮写而德秀卒,故藏于家中学者未见。后汤汉从其子真仁夫处抄得,分为二十二卷,刊于福州。《甲记》自论“天命之性”至“鬼神”,各分标目,前有纲目一篇,论述编排先后顺序的用意。《乙记》论虞夏以来名臣事迹,略仿编年体,前亦有纲目一篇,称所论止于五代。而书中却止于唐代李德裕,亦属未完之作。《丁记》上卷,皆论出处大义,下卷分为《处贫贱》、《处患难》、《处生死》、《安义命》、《审轻重》诸目,与上卷互相发明。真德秀为朱熹再传弟子,学宗朱子。书中对真德秀的理学思想,有较充分的反映。如他认为,性命为义理之源,故编排在此书之首。性之发为情,而心又统领性和情,故以性、心、情三者一编之纲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三者一体而异名;仁义理智信是天爱于人而赋予的,循守仁义理智信是人的天职,否则就是违天。仁是性,爱是情。仁虽主乎爱,但其包容甚大,为五常之本。全书分类注录,自身心、性命、道德、君臣、朋友、师道、教法、小学、大学、天地、五行以及先儒传授源流,列举阐述,并征引名言绪论,皆有裨于研究南宋理学发展情况。至于“致治之法”,他在《大学衍义》中所未加详论者,则在《乙记》中加以详细阐述,古今兴衰之故,可在此犁然可睹。此书比较注重实际,不尚空言论理,史论结合,别具特色,是宋代理学中的重要著作。有《四库全书》本,各种版本的《真西山全集》均予收录。

猜你喜欢

  • 紫琅玕院遗稿

    一卷。清曾纪燿撰。曾纪燿生卒年不详,湖南湘乡人。曾国藩之女,部郎陈松生之妻。此书前有其兄曾纪泽所作序言。有光绪七年(1881)刊本和宣统元年(1909)排印本。又载在“扬子江小报”第五期。

  • 骈体文钞

    三十一卷。清李兆洛(1769-1841)编。李兆洛字申耆,晚号养一老人,阳湖(今江苏武进)人。嘉庆进士,授安徽凤台知县。工诗古文,尤长舆地之学。著有《养一斋文集》、《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历代舆地沿

  • 东洲草堂金石诗

    不分卷。清何绍基撰。何绍基,详见《东洲草堂金石跋》条。何氏金石诗,不见于《东洲草堂诗集·文钞》中,系吴遁盦所收集,辑而成书。书前无序目,亦不分卷,录古近体诗四十九首,都是题咏金石之作。其题“竟宁镫诗”

  • 续纂江宁府志

    十五卷,首一卷。清蒋启勋、赵佑宸修,汪士铎等纂。蒋启勋,字鹤庄,湖北天门人,曾任江宁知府、湖南衡永郴道。汪士铎(1802-1889),初名鏊,字振庵,号梅村,晚号梅翁,江宁人。道光举人。初治三《礼》,

  • 今古学考

    二卷。廖平撰。有《尚书今文新义》一卷,详见“《尚书今文新义》条”。《今古学考》是廖平治经学的奠基之作。廖氏经学六变之初,始于《今古学考》,因此该书持论最为平正。全书大旨以《礼记·王制》一篇为根据,主《

  • 辍耕录

    三十卷。明陶宗仪(详见《国风尊经》)撰。又称《南村辍耕录》。作者隐居时,常亲自耕作,休息时于树下摘取树叶作笔记,写好贮藏盆中,十年而成此书,故名《辍耕录》。此书内容较庞杂,凡元代社会典章制度、掌故文物

  • 严文靖公集

    十二卷。明严讷(1511-1584)撰。严讷生平详见《春秋华国》(辞目)。此集共十二卷。据《明史·严讷传》称“讷入直西苑,所撰青词皆称旨,然文格未能拔俗。”此集所作多为应酬之作,格调不高。末附诗四十六

  • 续笺山房集略

    十八卷。清郑道明(生卒年不详)撰。道明字希廉,号松冈,怀宁(今属安徽省)人,乾降元年(1736)副榜贡生。是书共分十部,每部单命标题,皆为道明读书感识札记之文。一卷曰理气解略;二至四卷曰四书解略;五卷

  • 南唐拾遗记

    一卷。清朝毛先舒撰。毛先舒(1620-1688),字椎黄,后来更名骙、字驰黄。清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明诸生。又尝从刘宗周讲学。不求仕进,能诗文、精通音韵,为西冷十子之首。与毛奇龄、毛际可齐名,时人称

  • 天一阁见存书目

    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薛福成编。薛福成(1838-1894),字叔耘,号庸庵,江苏无锡人。目录学家。同治四年(1865)副贡生,官右副都御史。天一阁在晚清之际焚于战火,藏书大部分被烧或遗失,薛氏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