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读书札记

读书札记

一卷,清刘熙载(1813-1818)撰。熙载一生著述颇多,著《四音定切》、《持志塾言》,已著录。《读书札记》又名《古桐书屋札记》,是杂录古代圣贤经义及先儒格言,或心有所得,编辑而成。其编写的目的是为修身养心及教诲弟子之用,因而全书的内容也多为儒家修身养性的内容。全书体例与《持志塾言》体例相同,若循名督实,是上书之续编。稍有不同的是,《持志塾言》分二十类,此书不分。《读书札记》不是熙载手订,而是在熙载去世后由其弟子编写而成。现存的版本有《古桐书屋全书》本。

① 八卷。明徐问(生卒年不详)撰。徐问字用中,号养斋,武进(今属江苏)人。弘治十五年(1502)中进士。历任广平推官、刑部主事、南京户部尚书等职。学者称养斋先生,其学以朱熹之学为宗。著有《山堂萃稿》等书。此书为作者巡抚贵州时,与从学者随时问答札记而成所论天文、历象、山川、性理、六经、四子书等,皆守先儒的成说。其论学则一本程朱之学,而力黜王守仁之学。如古本《大学》、“亲民格物”、“知行合一”各说,皆逐条辨正。徐问曾与罗钦顺书,谓王守仁之学本于陆九渊,至今眩惑人听。此书第五卷大都托之“或谓”、“近学”、“世学”即指王学者。如“或谓知行只是一个功夫,不可分作两段事,与《易》‘知至至之’,《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孔子‘知之不如好之’意相背。”其论皆是与王学商榷的文字,是因当时王学盛行,门人众多,故不便直加指斥而已,但所论多能切中王学症结此书所言笃实切近,无讲学家的积习。故为后世学者所重视。有明嘉靖十三年(1534)刊本,《四库全书》本。② 四卷。明乔可聘(生卒年不详)撰。乔可聘字君征,一字圣任,宝应(今属江苏)人。天启二年(1622)中进士。官至河南道监察御史。此书为作者平日读书的札记。他在自《序》中称,始读《王文成全书》,知道有“知行合一”之学。又与润山叶子、几亭陈子互相切磋,知道有“居敬穷理”之学。晚年读《性理大全》、《近思录》,以及诸儒语录,知道有“理一分殊”之学。盖乔可聘之学初从陆九渊、王守仁,晚乃兼信程颢、程颐和朱熹,故其学说入于两派之间。《四库全书总目》评此书曰:“然生于明季,颇染佻薄之习。”

猜你喜欢

  • 群书类句

    二十七卷。宋詹光大(生卒年不详)撰。此书是一部乡塾之作,为考试之用。有蔡公亮所作的序,称赞此书凡一千五百余门,字字编珠,联联合璧。世间无书则已,有则必见于此书。无对则已,有则必萃于其类。经史之格言、文

  • 宣室志

    十卷。补遗一卷。唐张读撰,生卒年不详。张读字圣用,又作圣朋,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人。他是张鷟的后裔,牛僧孺的外孙,十九岁登进士第,有俊才。累官至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典贡举,时称得士。位终尚书左丞。他

  • 辽阳县志

    四十卷。清裴焕星等修,白永贞纂。裴焕星,光绪三十四年(1908)拔贡,民国十四年(1925)裴焕星任辽阳县县长。白永贞(1867-?),字佩珩,隶满洲镶白旗,邑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拔贡,候补

  • 欧阳南野集

    三十卷。明欧阳德(14961554)撰。欧阳德字崇一,号南野,江西泰和人。嘉靖二年(1523)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欧阳德与徐阶、聂豹、程文德并以宿学居显位,集四方名士于灵济宫论学,至者五千人。其遇事侃

  • 尚书讲义

    一卷。清黄以周(1828-1899年)撰,其子黄家岱述。黄以周字元同,浙江定海人,官浙江分水县训导,清代经学家。黄以周采集汉、唐至清关于礼制的解说,撰《礼书通故》一百卷,考释中国古代礼制、学制、封国、

  • 泰律篇 外篇

    共六卷,各三卷。明葛中选撰。中选字见尧,河西(今云南通海)人,充苑马卿。好谈音律,著《泰律篇》凡三卷。卷首有明万历焦竑及董应举二序。此书由字音以求合律,分专气音、专气声、直气声音定位等。其论专气音,谓

  • 罗湖野录

    四卷。南宋释晓莹(生卒年不详)撰。晓莹,字仲温、江西人。擅长作诗,史载她“颇解吟咏”。其身世生平不详。《新续高僧传》释晓莹传载:“既离尘俗,历访丛席,顿明大事,四众推重。晚归罗野杜门却扫”。《罗湖野录

  • 尚书详解

    ①二十六卷。南宋夏僎(生卒年不详)撰。僎字元肃,号柯山,两浙路龙游(今属浙江省)人。南宋著名经学家。据时澜此书序文,僎曾中进士,其他事迹不详。该书博采前人旧说,于林之奇《尚书全解》所取尤多,夏氏为阐明

  • 明诏令

    二十一卷。不著撰者名氏。记载从太祖至嘉靖十八年(1539)的诏令,大概编者即为嘉靖时人。该书诏令、圣旨不分,编次庞杂。据《四库全书》存目有此书有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 鉴湖诗说

    四卷。明陈元亮撰。元亮字寅倩,山阴(今属浙江省)人,生卒年不详。是书乃乡塾讲章。其凡例有十:一曰尊经,二曰从注,三曰存序,四曰辨俗,五曰标新,六曰考古,七曰博物,八曰章旨,九曰节解,十曰集说。其所取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