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易通解
十二卷。清丁叙忠撰。此书是作者对所著《读易初稿》的修正之作。仍宗宋代周、邵、程、朱诸儒之旧说,而对宋以前的古注多视而不见,故书中观点多受宋儒义理学说影响,误解比比皆是。比如在解释“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时,认为“阴极阳不得不起而争之,故为龙战于野,阴阳两份之象。”实际上,阴阳相须相求,及其相遇,则合居而非战争。这在两汉古注中说得很明白。而丁氏不从古注而从宋以后之俗说,与周易经旨大悖。有同治刊本。
十二卷。清丁叙忠撰。此书是作者对所著《读易初稿》的修正之作。仍宗宋代周、邵、程、朱诸儒之旧说,而对宋以前的古注多视而不见,故书中观点多受宋儒义理学说影响,误解比比皆是。比如在解释“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时,认为“阴极阳不得不起而争之,故为龙战于野,阴阳两份之象。”实际上,阴阳相须相求,及其相遇,则合居而非战争。这在两汉古注中说得很明白。而丁氏不从古注而从宋以后之俗说,与周易经旨大悖。有同治刊本。
①四卷。清阮元录。按阮氏于乾隆五十九年,由山东学政调任浙江学政,此录是浙士们为接受阮氏考核而作的。阮氏有序,谓“风檐短晷,无书可校。证据少舛,辄恕而存之。所录除《论语·乡人饮酒》解系拟作。据《礼记·乡
二卷。清释秋崖撰。释秋崖,金山江天寺住持。《金山志》卢见曾辑于百年以前,几经岁月,漫漶消磨,红羊创后,又逾四十年,秋崖时为住持,恐后代法嗣于年久事之后,无以考证之资,遂修辑此志。历时五年,于光绪二十六
共六卷,各三卷。明葛中选撰。中选字见尧,河西(今云南通海)人,充苑马卿。好谈音律,著《泰律篇》凡三卷。卷首有明万历焦竑及董应举二序。此书由字音以求合律,分专气音、专气声、直气声音定位等。其论专气音,谓
十七卷,首一卷。清刘崇照修,陈玉树、龙继栋纂。刘崇照,浙江镇海人。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十九任盐城县知县。陈玉树,字惕庵,邑人,光绪十四年举人。盐城邑志始于明万历杨志,迨清顺治中知
十卷。《紫藤花室骈文》四卷。清洪良品(?-1897)撰。洪良品字叙澄,号右臣,同治进士,官户科掌印给事中,生卒年及藉里失详。道光以后,清代治古文者,多师法桐城,以方苞,姚鼐为宗。桐城古文,律严制雅,但
四卷。清孙志祖(1737-1801)撰。自南朝梁萧统所编《文选》问世以来,流布极广。社会通行的注本亦为不少。孙志祖则认为当时社会广泛流传的毛氏汲古阁刻本只载“李(善)注”一家,字句讹误脱衍、杂驳之处太
十卷。明朱升(约1341前后在世)撰。朱升,字允升,休宁人,生卒年均不详。朱升为明初著名历史人物,也是位著名学者,人称“枫林先生”。明初建时曾参与制定经国大略,当时的典章制度多出其手,与陶安、宋濂齐名
一卷。晋谯撰(见《论语注》条)《隋书·经籍志》儒家,《法训》八卷。《唐书·艺文志》、《意林》均谓八卷。失传。马国翰汇采为一卷。黄以周曾补辑之,其书未见。周之人品不高,然史称其诵读《坟典》,欣然以忘寝食
一卷。清张茂辰等编。茂辰,晚清人,生卒年及事迹未详,为谱主之子。谱主张祥河(1785-1862),字诗舫,江苏娄县(今上海市松江县)人。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进士,历任内阁中书、户部郎中、山东督粮
一卷。清宋懿修撰。懿修,浙江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官至山阴训导,著有《观澜录注》、《经书笔记注》、《读书笔录注》等书。《中庸余论》乃安溪李光地所著,其分《中庸》为十二章。懿修就此书作论,取义理可互相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