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通俗文

通俗文

一卷。东汉服虔撰。服虔字子慎,初名重,又名祇,后改虔。河南荥阳(在今河南荥阳县东北)人。少入太学,后举孝廉,官尚书郎、高平令。灵帝中平末,拜九江太守。死于战乱。治古文经学,有雅才。著《春秋左传解谊》、《春秋隐义》等。所著皆不传,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黄奭《汉学堂丛书》有辑录。《后汉书·儒林传》没有提到服虔撰《通俗文》事。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谓《通俗文》非服虔撰,理由有三:汉人述作,不会引魏人的说法;服虔时无反切,而此书有之;其书不见于晋人著录。这三点虽有一定理由,但古人著作被后人窜改增补是习见之事,据此三点尚难以断定《通俗文》一定非服虔所撰。至于东晋殷仲堪引过的《俗说》,是否即《通俗文》的另一种本子,颜氏不能知,现在更无法断定。《隋书·经籍志》著录《通俗文》一卷,服虔撰。《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均无此目,而著录李虔《续通俗文》二卷。清洪亮吉谓《通俗文》系服虔所作而李虔续之,阮孝绪等误混二书为一。反音或系后人补入,或系李虔书中语,与《通俗文》之是否为服虔著无涉。洪氏认为古籍所引,称服虔《通俗篇》、服虔《俗说》、或止言服虔者,皆指《通俗文》而言(见洪亮吉《复臧文学镛堂问通俗文书》,载《更生斋文甲集》卷一)。洪氏所论很是,《通俗文》应认为乃东汉服虔所撰。是书专门辑录俚言俗语,如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八引《通俗文》曰:“木四方为棱,八棱为。”“烧骨以漆曰垸。”《太平御览》六〇五卷引《通俗文》曰:“方絮曰纸。”七六二卷引《通俗文》曰:“石轹谷曰碾。”《通俗文》确如颜之推所说是一部好书,它以实用为主,对俚言俗语既注音又释义。是书对后代专释俚言俗语的训诂著作是有一定影响的。《太平御览》尚有征引,足证其书宋初犹存,后遂亡佚不传。清人任大椿、臧庸、马国翰、黄奭、顾櫰三、顾震福等均有辑本,近人龙璋亦辑有《通俗文》一卷。

猜你喜欢

  • 古本大学解

    二卷。清刘醇骥撰。醇骥字千里,广济(今湖北广济县)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该书用《大学》古本,不分经传。首列《大学考》,次列《礼记》中《大学》古本,再次列《大学解》。本书辨明二程、朱熹、王柏、董槐等人

  • 学蔀通辨

    十二卷。明陈建(1497-1567)撰。陈建字廷肇,号清澜,东莞(今属广东)人。自幼纯心笃学。嘉靖七年(1528),中举人。嘉靖十一年(1532),中会试副榜,授侯官县教谕。后任江西临江府学教授。四十

  • 周易古文钞

    三卷。明刘宗周(1758-1645)撰。宗周字起东,号念台,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官至左都御史。南京破后,绝食而死。事迹县《明史》本人传。刘宗周与黄道周在明末都以善《易》

  • 张文贞外集

    二卷。清张玉书撰。玉书字素存,号润甫。江苏丹徒人。生平详见《张文贞集》(辞目)。此集共二卷。其中序九篇,跋一篇,募疏一篇,祭文十七篇。盖当日编辑文集时所删,而后人掇拾刊行之。今观此集,其文多为应酬之作

  • 游连云山记

    一卷。清李元度撰。连云山位县东南,古称纯山,朝辉夕霞,四时异状,每久晴山巅出云必有雨,其峻极可知。李元度家面山而居,同治九年(1870)重阳,约毛萼屏同游。先历雪峰之单椒秀泽,刘镜蓉草堂在其麓,与李元

  • 十五家年谱

    二十卷。附存二卷。清杨希闵(生卒年不详)编辑。希闵字铁佣,江西新城人,曾为台阳海东书院院长。平生喜好谱录之学。十五家年谱目次为:汉诸葛忠武、唐李邺侯、唐陆宜公、宋韩忠献公、李忠定公、王文成公、汉徐征士

  • 佩韦斋辑闻

    四卷。宋末元初俞德邻(生卒年不详)撰。俞德邻字宗大,号大迂山人,又作太玉山人,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徙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咸淳九年(1273)进士及第。宋亡不仕,隐居以终。隐居期间,遍读经史百家

  • 蒯子

    一卷。汉蒯通(生卒年不详)撰。蒯通,范阳(今河南定兴县)人。本名彻,因与汉武帝同名,故史家追书为通。高祖称其为齐辩士,颜师古谓通本燕人,后游于齐,故云“齐辩士”。司马迁《史记·田儋传》赞曰:蒯通者,善

  • 诚意伯文集

    二十卷。明刘基(1311-1375)撰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末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江浙行省都事,因与元朝统治者发生矛盾,充弃官隐居于青田山中。元至正二十年(1360)至应天(

  • 七十二候诗

    一卷。明顾德基(约1644年前后在世)撰。顾德基,字用晦,江苏常熟人。生卒年不详。生平亦待考。此集以七月七十二候各为七言律诗一首。四库著编者称,其词旨凡鄙,殆不足观。以古人从无此题,姑存以备一体。有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