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魏三字石经尚书残石

魏三字石经尚书残石

一册(玉简斋影印本)。罗振玉影印。首册印原石,次取剪装本依原石字体尺寸影印。末有宣统丁巳闰月罗氏跋。石刻为魏正始中所刻石经《尚书·君奭》残字,每字以古文、篆、隶三体书写,先为古文,次为篆、隶。合计三体之字,存全字的有一百一十个,存半字的有十二个。此碑於光绪中叶出土於洛阳故城中,不久即归黄县丁氏。丁氏宝爱,不轻示人,拓本颇不易得。此册所据之本,据罗氏之跋所云,是初出土时,未归于丁氏之前,拓于洛阳之本。魏三字石经,正始中刊刻,树于太学。其后北魏、北齐,石碑先后从洛阳移往邺都,又从邺都移回洛阳,隋开皇中又移往长安,屡经迁移,早已残破不全。以后又废为柱础。原石在北宋御史台一度发现,后遂无闻。石拓除唐秘府藏本以外,别无传本。即便是皇祐中苏望所摹刻的也不复传,流传下来的只是《隶续》所载的八百余字。原石自宋代发现之后,光绪中叶那次是第二次发现。第三次则是1922年发现于洛阳城南。所出《尚书》《春秋》残字甚多,其中尤以一面是《尚书》之《无逸》、《君奭》文,一面为《春秋经·僖公、文公》文那一石存字最多。但是,罗氏影印此册,时为民国六年,其时此石尚未发现,魏三体石经,除《隶续》存字以外,只有罗氏所据之石,所以罗氏着意要把它印出来。王国维所撰魏石经考五篇,即据此而作。考正始所刻石经,三种文体中古文最为重要。其文系据当时秘府所藏之古文,当时称为“中古文”。此中古文即孔壁所传之古文。即使不是壁中原本,也必定是其再写或三写之本。其刻石时间虽晚于熹平刻石,但实际上是未经秦火的壁中原文。其中如假“畏”为“威”;假“”为“庸”,都与今文完全不同。此外新出各石中,不用本字而假用同音之字者,如“畏”“”之属尤其多。根据假借字求本字、古文之字,遂无不通。由此可知古人临文,凡属同音之字无不可假。此实为古人临文通例。孔安国对于壁中古文《尚书》,能够给以隶定,就是据此通例定之。杜子春对於古文《周礼》能通其句读,也是据此例通之。不仅如此,即便向来有师说的各经,据陆德明《经典释文》所举各家的异文来看,其中不用本字而用假借字,从而须要循其假借字明其本字的,也十有八九。这说明不仅壁中古文临文之例如此,秦汉以前一切传世的古文,秦汉以后一切传写的经文,也无不如此。此例虽是古人临文习惯,而实为后人解经的关键。读正始石经的人首先应注意三体中的古文。读三体中之古文的人,首先应贯彻此假借之例,这样才可以循其假借字而通其本字之义。至于古文字体与小篆的差异,则可以据以证明《说文》《汗简》所引古文出处之所由来,所写古文笔画之所以误。

猜你喜欢

  • 黄石公三略

    三卷。旧题黄石公撰。黄石公事迹具《史记·留侯世家》。太史公述云:秦灭六国后,故韩相后人张良为报灭韩之仇,于博浪沙行刺始皇帝,未成。遂更名姓,亡匿下邳(今江苏邳县)。在圯(桥)上遇一褐衣老父,以为良“孺

  • 杂病治例

    一卷。明刘纯(生卒年不详)撰。刘纯字宗厚一字景厚,为当时名医,咸宁(今陕西西安)人。其父受学于朱震亨。著有《玉机微义》、《医经小学》、《伤寒治例》等书。本书成于永乐六年(1409)。末附有《兰室誓戒》

  • 续补侍儿小名录

    一卷。宋温豫(生卒年不详)撰。温豫字彦几。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温豫因为王铚所著《补侍儿小名录》仍未详备,于是续补此书。共二十九事。其中成风一条,是谥而非名。温豫引事时增改亦有不当之处。有稗海万历

  • 光化县志

    ①六卷,末一卷。明黄金修,曹璘纂。黄金,字世重,直隶六安人,监生,官光化知县。曹璘,字延晖,湖北襄阳人,正德十四年(1519)进士,官监察御史。光化旧无志,明正德间黄金知县事,延曹璘创修县志,于正德十

  • 射山诗抄

    不分卷。明陆嘉淑撰。陆嘉淑,字孝可、冰修;号辛斋,又号射山。生卒年末详。文钰没后,弃诸生。晚游京师,以宏词荐,不就。事迹具详王简可撰年谱。此编又名《内申乙未诗抄》。乙未为顺治十二年(1655),丙申为

  • 西晋文纪

    二十卷。明梅鼎祚(1549-1615)编。生平见《才鬼记》。梅鼎祚仿冯惟讷《古诗纪》之意,辑陈、隋以前之文为《文纪》,此为其一。西晋相传四叶,为时不多。何晏、王弼等人主张“援老入儒”,君主无为而治,遂

  • 老圃集

    二卷。宋洪刍(约1109年前后在世)撰。洪刍,字驹父,南昌(今江苏南昌县)人,生卒年不详。绍圣元年(1094),进士。靖康中,官至谏议大夫,后谪沙门岛而卒。与兄朋、弟炎、羽俱有才名,世称“四洪”。刍尤

  • 乐陶吟草

    三卷。明姚舜牧(1543-1622)撰。姚舜牧,字虞佐,乌程(今浙江吴兴南)人。万历初(1573)举人,官历新兴、广昌县知县。舜牧著有《易经疑问》,已著录。是集为康熙十二年(1673年)其曾孙淳显所刊

  • 见素文集

    二十八卷。《奏疏》七卷。《续集》十二卷。明林俊(1452-1527)撰。林俊,字待用,号见素,莆田(今属福建)人。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李东阳亟称之,谓其“当以文名世”,官至刑部尚书。林俊为官清

  • 无弦琴谱

    二卷。元仇远(1247-?)撰。仇远字近仁(或作仁父),号山村民,一号华山村。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咸淳年间就有诗名,与白珽并称“仇白”。元初隐居于钱塘。后出为镇江路学正。大德八年(1304)任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