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gòng

【音】 亦音供(Gòng)(91)。又音恭上声(Gǒng)(80)。参见共(Gǒng)氏。【源】 ①共工氏之后(6,9,11,17)。共工,官名,共工在伏羲之后,专任知刑(62)。②共,商末之侯国(故城在今甘肃泾川北5里)。周文王侵阮徂共,即其地,子孙以国为氏(12,60)。③共,周时国,伯爵,即共伯和之国,后为卫邑,故城在今河南辉县。《左传》郑太叔出奔共,即指此。共伯之后,以国为氏,见《姓源》(17)。④春秋时郑共叔段奔共(即共伯之国),子孙因称共氏(6,9,21)。⑤相传黄帝之臣共鼓之后(60,62)。帝命共鼓伐狄,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以济不通(21,62)。⑥春秋时晋太子申生,谥共,其后以为氏(12,21)。【望】 河内(17,418)。【布】 山东新泰(359)、安徽淮南(362)、山西绛县(324)、台湾台北(64,68,261)、湖南等地均有此姓。【人】 共敖,秦末时为义帝柱国,以功立临江王(6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朔州、忻州、运城及雁北地区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源不一: ① 《姓氏考略》 注云: “出 (自) 黄帝臣共鼓。”帝命其始作舟揖,当为共姓之始。②又注引 《元和姓纂》 云: “共工氏之后。”共工氏乃女娲末之诸侯。③郑樵注云: “商末诸侯,今河内共城即其地也。文王 ‘侵阮徂共’,(按: 《诗·大雅·皇矣》)其子孙以国为氏。” 共国在今甘肃泾川北五里。④又注: “或言共叔段之后也。” 段,郑武公少子,庄公弟,封於京城,故谓之京城太叔。后出奔共,遂亦称共叔段。其后或以共为氏。此之 “”,周代国名,伯爵,即共伯和之封国。其地在今河南辉县。⑤或与“” 同。郑樵又注: 晋太子申生谥恭君,其后以为氏。此皆 (按: 郑樵称 “共叔”、“恭君” 均以谥为氏,故此下承上文而用 “”字) 以谥为氏者。

今或音gòng,姑兼收。

秦有共敖; 楚有共尉; 汉代有共晋、共有。

猜你喜欢

  • 中黄

    读音:zhōng huáng一作中皇氏。中黄,国名,其俗多勇力。(见《文选·张衡西京赋·唐李周翰注》) (按:中黄,传说之国名。)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收载,其注云: “黄帝时有中黄丈人。一

  • 實喇婁

    读音:Shílǎlóu元代“色目人”姓氏。为色目人三十一种姓之一。《续通志·氏族略》收载; 陶宗仪 《南村辍耕录》译作“匣刺鲁”。

  • 全佳

    读音:Quānjiā【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盖州(23,63,180,260)。【变】 后改为全氏(180)。清代满族姓氏。世居盖州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 收载。后或改为单姓

  • 不花

    读音:Bùhuā《姓氏词典》 引 《姓解》收载。“元有不花马璘、不花掌吉”。(按: 疑此为元人名,非姓也,姑收录。)

  • 读音:Yán【源】 ①《说文》有阎而无闫。今《姓谱》分为二姓,见《正字通》(60,80)。亦见《姓苑》(15,21,24)。②瑶(117)、保安等民族均有此姓。【布】 台湾(68,261)、山西、陕西

  • 正伯

    读音:zhèng bó《史记·封禅书》有正伯侨。历史上罕见复姓。《中文大字典》 收载,其注引 《史记·封禅书》: 正伯侨,(索隐) 司马相如云:“正伯侨,古仙人也。” (按: 《姓氏考略》 作

  • 读音:Gǔ谷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封地为姓氏,出于嬴姓。伯益的后代非子被周孝王封于秦谷,后来成为秦国和谷国(今湖北谷城)。春秋时谷国的后代开始以谷为姓氏。二是源自少数民族改姓,北魏鲜卑族有

  • 读音:jú【源】 见《姓苑》(15,21,62)。《中国古今姓氏辞典》 引 《姓苑》 收载,未详其源。《汉语大字典》亦收此姓,音zhuó。姑兼收。

  • 读音:Kǎi【源】见《姓苑》(7,15,17)、《广韵》(11,239)。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收载; 《姓氏词典》引《姓苑》亦收,未详其源。

  • 读音:Líng【源】 ①与凌不同(80)。淩为水名,在泗水郡郡县(故城在今江苏宿迁东南)(26,80,87),或以水名为氏。②或即凌氏添笔而成。历史上之单姓。《康熙字典》有载,《姓谱》亦载,且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