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Huán

桓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谥号为姓氏。齐国国君死后,谥号为“”,其后人遂以谥号为姓氏。还有一说是宋国有一位叫卿的国君,死后谥号为“”,其后代也有以其谥号为姓者。二是源自改姓,北魏有乌丸氏(原为乌桓氏)改为桓氏。

桓姓早期主要在河南、山东等地活动。汉唐之间主要在江淮地区发展繁衍,在河南、安徽、江苏形成桓氏世家大族,以谯郡为郡望。东晋时期谯郡桓氏权倾一时。后来又扩散到山东、湖南、江西等地。宋代以后,桓氏虽然分布较广,但人数却一直不多。

桓姓历史人物有桓谭,东汉学者,善属文,著有《新论》,《汉书·艺文志》有载。桓温,晋朝龙亢人。他把持朝政,权倾一时,废奕帝立简帝。他曾说过:“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复遗臭万年邪。”曾经阴谋废晋自立,未遂。关于桓姓名人,还有这样一副对联:“功高夹日,威著避骢。”上联指唐代人桓彦范,夹日,意为在太阳两旁,比喻辅佐天子。因他曾在唐中宗时任侍中,敢于直言进谏,封扶阳郡王,出任濠州刺史,后被权臣武三思陷害致死。下联指东汉人桓典,为顺帝时太傅桓焉的孙子,能传家学。他曾在灵帝时担任侍御史一职。当时宦官专权,权势炙手可热,但他从不依附宦官。建安年间官至御史中丞,封关内侯。

桓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零七位。


【源】①相传黄帝之臣有桓常,审地利。桓氏宜出此(60,62)。②系自姜姓。春秋时齐桓公之后,以谥为氏(6,7,12,17)。③系自子姓。春秋时宋桓公之孙向魋称桓氏(7,11,12,17)。④北魏时乌丸氏改称桓氏,见《魏书·官氏志》(12,17,70,242)。 【望】谯郡(17,21,60,418)。 【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人】桓跳,春秋时齐大夫(21)。桓贷,北魏太宗时乌桓人,执金吾,见《通鉴》(242)。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黑龙江之嫩江县,辽宁之清原,山东之平邑、平度,河北之乐亭,山西之太原、晋城,陕西之韩城,湖北之武昌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其源不一: ① 《姓氏考略》 注云: “黄帝臣有桓常,审地利,桓氏宜出此。” ②郑樵注云: “姜姓,齐桓公之后,以谥为氏。”③又云: “宋桓公之后向魋亦号桓氏。” 此亦以祖辈谥号为氏,系出子姓。④又云: “乌丸氏改为桓氏。” 乌丸,北魏姓氏。似出自鲜卑。⑤《中国姓氏大全》 称: “为桓侯氏所改。”⑥郑樵又云:“桓庭昌,唐上元中准制改为姜姓。”

秦代有桓; 汉代有桓荣、 桓虞、 桓宽; 晋代有桓温,征西大将军。

猜你喜欢

  • 读音:Gè【源】 见《姓苑》(7,9,15,21,60)。【望】 代郡(17,418)。【布】 北京有此姓。罕见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归 “入声”部,其注云: “音 ‘各’。”未详其他。

  • 斯枯

    读音:Sīkū【综】 佤族姓。世居云南沧源岩帅,汉姓为陈(161)。

  • 東蒙

    读音:Dōngméng【源】 ①相传伏羲之裔颛臾之后,见《路史》(17,62)。②东蒙,山名,即今山东蒙山,主其山之祀者,因以为氏(60,62)。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云: “山

  • 屯渾

    读音:Dùnhún《姓氏词典》 引 《古今姓氏书辨证》 收载,未详其源。(按: 疑乃混屯氏之讹。)

  • 东山

    读音:dōng shān以所居为氏。东山皋落氏之后。(见《姓氏考略》)

  • 读音:Zhá【综】 见《中国姓氏集》(62)、《新编千家姓》(73,91)。台湾桃园、澎湖(64,68,261)、甘肃岷县、新疆疏附(62)、内蒙古东苏旗等地均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新疆之布尔津有

  • 读音:zhū【源】 颛顼帝玄孙陆终之第五子安,赐姓曹。周武王封安之裔曹挟为附庸,居于邾(故城在今山东邹县东南),后灭于楚,子孙遂以国为氏(4,9,12,17,60)。【布】 北京、上海(91)、湖北钟

  • 無庸

    读音:Wúyōng【源】 系自芈姓。楚王支庶,熊渠之子无庸之后,因氏(9,11,12,17,20)。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芈生。《姓氏英贤传》: ‘楚熊渠生无庸,因

  • 絲古普

    读音:Sīgǔpǔ彝族姓氏。汉意为 “神名族”,以为姓,后或改单姓李、余。见《中国人的姓名·彝族》。

  • 读音:Yāo【源】 见《姓苑》(15,21)。么为幺之俗写。【布】 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 么谦,明时河南汤阴人,弘治中任通州学训导(15,24)。罕见姓氏。《续通志·氏族略》 收载,初见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