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Ōu

【源】 ①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乌程(故域在今浙江湖州南20里之故菰城)欧馀山(今升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8,17,60,62)。一说,越王无疆之裔东越王摇,镇守东欧,称东瓯王,其后有欧氏(7)。②苗族吉学氏汉姓为欧、贺(116)。③水(125)、白(140)、满、蒙古(344)、土家(387)、台湾土著(65)、侗、壮等民族均有此姓。【变】 亦作瓯(7,17,24)。【望】 平阳(17,60,418)。【布】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6%。尤以广东、湖南等省多此姓,2省欧姓约占全国汉族欧姓人口61%。【人】 欧宝,汉时安城人(21)。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江西之金溪、崇仁,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泸水、陇川、兰坪,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怒、水、瑶、苗、侗、土家、傈僳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 亦俱收载。其源不一:①《姓氏考略》 注引 《路史》 云: “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乌程欧馀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望出平阳。《中国古今姓氏辞典》 注引《唐书·宰相世系表》 亦云: “出自姬姓 (按: ‘姬’误,当作 ‘姒’),夏少康庶子封于会稽,至越王无疆,为楚所灭,无疆子蹄,更封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遂以为氏。” ②又,欧冶子之后有欧冶氏,亦有欧氏,后或 “音讹” 而为 “” 氏。③或与“” 同。郑樵注 “” 云: “亦作 ‘欧’。东瓯王之后也。” 《史记·东越传》载: “ (汉) 孝惠三年,举高帝时越功,闽君摇功多,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称东瓯王。” 东瓯故城在浙江永嘉县西南三十里。④傈僳族之欧姓,则源於“欧扒”、“欧撇扒”。“欧扒”,汉意指熊氏族,当源於原始氏族图腾,以之命(氏)族,以族为姓; “欧撇扒”,汉意为菜氏族,用为姓。后或取其首音谐以 “”字而为单姓。⑤彝族之欧姓,系欧其 (或作 “偶琪”) 氏所改。盖取 “欧其” (偶琪) 之首音,谐以汉字 “”而得。

汉代有欧宝,平都人; 宋代有欧庆,乾德人,永春知县; 明代有欧大,顺德人,国子博士。

猜你喜欢

  • 紇單

    读音:Hédān【综】 代北人姓。后改为单氏(12,27,60)。一说,改为纥氏(6,70)。 【人】 纥单瑶,唐时日者(6,12,27,60)。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后或

  • 騰浪

    读音:Ténɡlànɡ【综】 佤族姓。世居云南孟连腊雷区海东村(161)。

  • 寳音

    读音:Bǎoyīn现行罕见复姓。今山西之太原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 收载,未详其源。(按: 蒙古族同胞在人际交往中,相当多的人不称姓,而直呼其名,而蒙古取名可能是多音节的,如 “宝音

  • 紅陽

    读音:Hóngyáng【源】 红阳,古地名(故城在今河南舞阳西北红山之南),以所封为氏(7,60)。亦见《姓苑》(17,21)。 【人】 红阳长仲,汉永始元延时贵戚,见《汉书·酷吏传》(7,11,17

  • 喀稿

    读音:Kāgǎo【综】 苗族姓。贵州凯里(旧炉山县)有此姓(116)。

  • 米里華

    读音:Mǐlǐhuá怒族姓氏。今云南之碧江有分布。传说乃茂英冲之后。“米里华”为怒族语之音译,汉意为“马鹿”,即以马鹿为图腾的氏族,遂以为姓。见 《中国人的姓名·怒族》。

  • 读音:Zǔ祖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源自子姓,为商汤后裔。殷商王有祖甲、祖乙、祖丙、祖丁,后人便以祖上庙号为姓氏。二是取祖子为姓氏,源于商代的两位大臣祖己、祖尹。商朝开国君主商汤时有左相仲

  • 读音:yú燕大夫受封渔阳,以地为氏。汉有少府渔阳鸿。(见《古今姓氏书辨证》)以所业为氏,如樵氏之类。(见《姓氏寻源》)

  • 胡掖

    读音:hú yè【源】 鲜卑族姓(21,60,62)。【人】 南凉主秃发乌孤之母为胡掖氏(6,12,27,60)。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注云: “秃发思复鞬娶胡掖氏,生乌

  • 阿刺

    读音:Ēlà《姓氏词典》引 《二十五史人名索引》收载,其注称: “元有阿刺瓦丁。明有阿刺知院。”一音āl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