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Hún

【源】 ①太昊(即伏羲)之良佐浑沌之后有浑氏、沌氏、屯氏(8,17)。②系自姬姓。春秋时郑穆公之子偃,其孙为游氏。游氏之孙罕为郑大夫,其子宽,又别为浑氏(7,17,60)。③北魏时鲜卑族吐谷浑氏、谷浑氏后均改为浑氏(6,12,60,70)。④唐时回纥人有浑氏,系出铁勒部九姓中之浑部(70)。一说,出自汉武帝时匈奴浑邪王(湿阴定侯)之裔,随魏南迁河南,因氏(12,17,60)。⑤裕固族姓。亦称克孜勒氏,清末明初始改为浑氏(198)。⑥西夏人姓(24)。【望】 河南(17,418)。【布】 北京、内蒙古呼和浩特等地均有此姓。【人】 浑轩,春秋时晋大夫(21)。浑释之,唐时兰州人,世为本州都督,累迁开府仪同三司,试太常卿,封宁朔郡王(61)。


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大同、临汾、晋城、运城,湖南之冷水江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姓氏考略》 注 “浑沌” 引 《路史》 云:“浑沌氏,是为浑敦,后有浑氏、沌氏、屯氏。” ②又引 《古今姓氏书辨证》 云: “战国郑大夫浑罕之子宽,别为浑氏。” (按: 郑樵注: 《左传》 “郑大夫浑罕。”既为 《左传》 所载,当在春秋之际。《辨证》 所谓“战国郑大夫浑宽” 云云,不确。《姓氏词典》 既称“源于游姓”,又谓 “出自姬姓。” 自相矛盾。盖春秋时郑穆公子偃,字子游,其后以王父字为氏,称游氏; 游氏之孙浑罕,生子宽,别为浑氏,此当以名为氏,系出姬姓。) ③郑樵据 《魏书·官氏志》 注云:“吐谷浑氏改为浑氏。” ④又据 《唐书·世系表》 云:“出自匈奴浑邪王,随拓跋氏徙河南,因以为氏。” ⑤西夏党项人姓氏。《续通志·氏族略·辽·属国之姓》载: “夏武功大夫浑进忠; 武节大夫浑光中。”

唐代有浑瑊; 又有浑释之,兰州人,宁朔郡王;五代时有浑解楼。

猜你喜欢

  • 徐凌

    读音:Xúlíng现行罕见复姓。今山西之太原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未详其源。(按: 疑此为璧联姓,可能姓因集父母双方之姓而得。)

  • 忽辛

    读音:Hūxīn/Quca【综】 蒙古人姓。元时改为忽氏(91)。忽辛系元时回回人名,或以名为氏。

  • 读音:zōu【源】春秋时孔子之父叔梁纥,食邑于郰(故城在今山东曲阜东南之鄹城),为鲁大夫,后有郰氏(7,17,60)。 【变】亦作鄹(17,60)、〔陬〕(91)。 【望】鲁郡(17,60,418)。

  • 部爾哈勒

    读音:Bù’ěrhālè【源】 明清时黑龙江下流奇勒尔人姓。一部分奇勒尔人后融于赫哲族中(429)。

  • 读音:Quán权姓主要源于以下说法。商武丁后人被封于权,建立权国。后人因以国名为姓氏。权姓发源于湖北。战国末年,楚国权姓被迁徙至甘肃定居,以后权姓以甘肃天水为繁衍中心,逐渐分散于全国各地。权姓

  • 伯牙烏

    读音:Bóyǎwū【综】 元时蒙古人姓。似系巴约特氏之异译。也速䚟儿,蒙古伯牙乌氏,元至元中授管军总管,后授钦察亲军都指挥使(399)。

  • 主偎

    读音:Zhǔwēi【源】 主偎系金时女真一部,又作〔主威〕、〔烛偎〕,以居烛偎水得名,烛畏水即今黑龙江萝北佛山附近的札伊芬河。以部为氏(426)。

  • 令其

    读音:Lìngqí【源】 见《姓苑》(9,17,62)。《姓氏词典》据 《姓苑》 收载,未详其源。

  • 惹列

    读音:Rěliè【源】 彝族姓。属阿尔家支(375)。

  • 读音:zǎo【源】 ①明时云南永昌府瓦甸(今腾冲县北)安抚司安抚使早贵,��山(今缅甸克钦邦之恩梅开江以东至我国泸水县界一带)长官司正长官早章(传3代),副长官早瓮(传2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