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Wēng

翁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采邑为姓氏,源于姬姓。周昭王庶子食采于瓮山(今浙江定海),国亡后其子孙以地为姓,改“”为“”。二是源自翁难乙。夏朝时有一位贵族叫翁难乙,据说他就是翁姓最古老的祖先。三是源自少数民族改姓。蒙古族吴特氏、翁郭里氏、翁果特氏后均改为翁姓。

翁氏是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发源于浙江。出现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昭王时代。目前,中国北方的翁姓并不多见,但在南方,特别是福建、广东、台湾一带却属著姓。翁氏家族自古传世的郡望是钱塘(今杭州一带)。

翁姓历史人物有翁洮,唐僖宗时人,登进士第,后退居不仕。朝廷征之,翁洮作枯木诗以答诏,帝嘉慕不已,宋理宗追谥为善庆公。翁承赞,唐代宰相,乾宁年间进士,为官以直谏敢言著称。为相期间整饬吏治,发展教育。翁方纲,清代文学家、书法家、金石学家,其精于考据、金石、书法之学,又是清代肌理说诗论的倡始人。翁同,晚清诗人,曾教授光绪皇帝,主张光绪帝亲政,变法图强,支持维新派。曾走访康有为,为维新派导师,戊戌变法后被罢免回乡。

翁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二百位。


【源】 ①夏王启之臣翁难乙,当为翁姓之始(26,60,62)。②系自姬姓。周昭王庶子食采于翁(故城在今陕西境内),因以为氏(17,21,60)。③台湾土著(65)、满(344)、土家(389)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盐官、钱塘(17,21,60,418)。【布】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6%。尤以河南、四川、浙江、台湾等省多此姓。四省翁姓约占全国汉族翁姓人口67%。【它】 日本侵占台湾时期,台湾土著曾被迫使用日本姓根本者,1945年台湾光复后,奉令重新选择姓氏,改姓翁(65)。【人】 翁郜,唐时长安人,累官河西节度使(2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东平,山西之太原,湖南之芷江,江西之金溪、崇仁,广东之新会、澄海,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傣、壮、侗、白、土家等多个民族有此姓。

《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① 《姓氏考略》 注云: “夏后启时有翁难乙。” 当为翁姓之始。②其引 《元和姓纂》 云: “周昭王庶子食采於翁,因以为氏。”此则以邑为氏,系出姬姓。

汉代有翁伯,贩脂而倾县邑; 唐代有翁义,洛阳人,比部郎中; 五代有翁承讚 (按: 《姓氏词典》 例作“唐有翁承赞”),蒲田人,谏议大夫; 宋代有翁卷。

猜你喜欢

  • 接輿

    读音:Jiēyǔ【源】 楚后有接舆氏(8,60,62)。接舆系春秋时楚狂士陆通之号,后人以为姓(6,7,12,17,60)。

  • 赫舍呼

    读音:Hèshèhū【综】清驻防杭州满洲八旗中有赫舍呼氏(256)。又,清镶蓝旗满洲兵赫稜额之妻为赫哲呼氏(260),〔赫哲呼〕似即赫舍呼之异译。

  • 读音:Xiàn【源】 明清时云南潞江安抚使、永昌府保山县土官均为线氏,系傣族(242)。今汉、蒙古、满(344)、傣(165)、回等民族均有此姓。【布】云南(165)、河北隆化(344)等地均有此姓。

  • 子國

    读音:Zǐguǒ【源】 系自姬姓,春秋时郑穆公生子国发,其后为子国氏(4,7,12,17,60)。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 “姬姓,郑公子发,字子国之后也,亦为国氏。”

  • 莫輿

    读音:Mòyú【源】源出鲜卑人(70)。代北人姓(7,17,27,60)。 【变】①北魏时改莫舆氏为舆氏,见《魏书·官氏志》(7,12,17,27,60)。②亦作〔幕舆〕(62)。历史上代北地复姓。《

  • 读音:Lì【源】 见《中华姓府》(63)、《新编千家姓》(73)。古有笠泽之地,当因居于笠泽(或指太湖)之滨而得姓;或指物(笠帽)为姓(91)。【布】 台湾高雄(68,261)、香港等地均有此姓。【人

  • 息玉那征

    读音:Xīyùnāzhēng【源】 西夏人复姓。由息玉、那征两个西夏姓所合成(95,240)。

  • 那貴

    读音:Nāguì【综】 土族姓。汉姓为那(195)。

  • 余邱

    读音:Yúqiū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 “齐公族食采於余邱”,以邑为氏。一作“余丘”,详见该条。

  • 读音:Yóu游姓来源主要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出自姬姓。春秋时期,周厉王姬胡的儿子姬友,被其兄周宣王姬静封于郑,建立郑国。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穆公之子偃,字子游,他的孙子游皈以祖父之字命姓,后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