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dòu

【源】 ①春秋时楚国有豆氏,见《路史》(60,62)。②汉时校尉豆如意,从卫青破匈奴,以有功封关内侯,其后有豆氏(60,62)。③北魏时改代北赤小豆氏为豆氏,见《魏书·官氏志》(60,70,242)。又,北魏时鲜卑姓豆卢氏之后有豆氏,见《姓考》(17)。④明时云南和曲州(故治在今云南武定)土知州为豆氏,系彝族(253)。⑤台湾土著赛夏族豆豆哇来氏,后改为豆氏(65,385)。⑥回族姓。【望】 代郡(17,60,418)。【布】 分布较广,湖北、甘肃、河南等省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豆姓人口68%。【人】 豆如意,汉武帝时以校尉从卫青破匈奴有功,封关内侯(61)。豆求周,北魏时吏部尚书(21,242)。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很广: 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县,山东之鱼台、平度、昌乐,内蒙古之乌海,湖南之芷江,广东之吴川、澄海,云南之河口等地均有。汉族、彝族、土家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姓氏考略》 注其源:①其据《路史》 注云:“楚有豆氏。”(《中国姓氏大全》亦注:“周代楚国有豆氏,为汉族豆姓之始。”)②又注:“鲜卑亦有豆氏。”“赤小豆氏改为豆氏。鲜卑族豆卢氏简为姓豆。” ④又云: “后汉校尉豆如意之后。” 豆如意以校尉从卫青破匈奴有功,封关内侯。

后魏有豆大田 (或作 “豆代田”); 明代有豆长宁,河南卫千户; 又有豆革,安塞主簿; 清代有豆斌,雍正时总兵。

猜你喜欢

  • 读音:Qū屈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采邑为姓氏,源于芈姓。春秋时楚武王子瑕食采于屈(故城在今湖北秭归东五里),后人以邑为姓氏。二是改姓。北魏时改屈突氏为屈姓。另外,满族、突厥族也有改姓屈者。

  • 读音:Lián/Lyan【综】 亷为廉字异体,即廉氏。台湾有人分廉、亷为两姓,亷姓人数约为廉姓之两倍(68,261)。大陆亦有廉写作亷者。

  • 郝骨

    读音:hǎo gǔ【源】 相传伏羲氏之弟郝骨氏之裔子期,殷帝乙封于太原之郝乡,其后有郝氏、郝骨氏,见《路史》(17,60)。【变】 一作〔郝省〕(6,7,70)。即赫胥氏(12)。历史上罕见复姓。《姓

  • 不更

    读音:bù gēng【音】 亦音Bùgēng(19,21)。更音láng(17)。【源】 ①系自子姓。春秋时宋微子之后有不更氏,见《路史》(6,17)。②系自嬴姓。春秋时秦公子不更之后(7)。或,秦大

  • 北里

    读音:Běilǐ【源】 见《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63)。

  • 读音:Lìn蔺姓是以采邑为姓氏的,源自姬姓。春秋时,晋韩厥玄孙为韩康,在赵国为官,被封于蔺邑,其后代子孙遂以封邑名为姓,称蔺姓。蔺姓出自韩姓。韩康的后人蔺相如为赵国上卿,其子孙师于秦,

  • 申鮮

    读音:Shēnxiǎn【源】 春秋时齐大夫申鲜虞避齐庄公之难,奔楚为右尹,食采于申,其子孙以申鲜为氏(7,17,62)。【人】 申鲜洫,汉时中谒者(6,7,12)。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

  • 阿思沒

    读音:E-sīmò【源】 唐时契丹首领之姓,见《旧唐书》(60,62)。

  • 读音:Zhī【源】 见《康熙字典》(62,80,91)。一说,“㞢”为古“之”字,故即“之”姓(91)。罕见姓氏。《中国姓氏大全》引《中国姓氏集》收载,其注云: “一说即 ‘之’姓。

  • 梅掌

    读音:Méizhǎng景颇族姓氏。载瓦支系,意为 “堆芋头”。与“梅普”、“梅何” 同源。参见 “梅普”、“梅何”条。《中国人的姓名·景颇族》 收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