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Lián

【源】①陆终第三子惠连之后有连氏(60,62)。②春秋时齐大夫连称之后有连氏,见《左传》(6,7,12,17)。③春秋时楚有连尹、连敖等官名,连姓必有以官为氏者(60,62)。④鲜卑人姓,见《汉书》(60,62),或系鲜卑赫连氏所改(17)。⑤北魏孝文帝时改是连氏为连氏(11,12,60,70)。⑥高车族姓大连氏后改为连氏(60,62)。⑦满(344)、蒙古(344)、台湾土著(65)等民族均有此姓。 【望】冯翊(7,17,418),上党(12,60)。 【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28%。尤以河南、四川、福建等省多此姓,三省连姓约占全国汉族连姓人口58%。 【人】连总,唐时福州府闽县人,咸通九年及第,善作赋(21)。 【它】日本占领台湾时期,台湾连姓曾被迫改用莲沼、莲本等日本姓。莲字中仍有连字。1945年,台湾光复后,仍恢复连姓(65)。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魏县、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湖北之监利,江西之金溪,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苗族、壮族、傈僳族、土家族等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左传》 齐大夫连称之后。”此以名为氏。② 《姓氏考略》 注云: “出陆终 (第)三子惠连之后。” ③其又注云: “楚连尹、连敖皆官。连姓必有以官为氏者。”④又据《汉书》 云: “鲜卑有连氏。” ⑤郑樵又注: “是连氏改为连。” 《姓氏考略》据《魏书·官氏志》 亦注: “是连氏、太连氏皆改连氏。” 望出上党。

宋代有连文凤,三山人; 明代有连均,永乐进士,江西布政使。

猜你喜欢

  • 读音:Sūn【综】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73,91)。浙江诸暨(368)、台湾台北(68,261)等地均有此姓。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 收载,未详其源。

  • 读音:Tān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临汾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 收载,未详其源。

  • 读音:Lóng【源】 古无此姓,或系龙加水,或即以泷水为氏,见《姓氏寻源》(62,63)。山东有孝妇河,亦称泷水。又广东乳源、郁南、新会境内均有泷水。【布】 山西汾阳(278)、贵州镇远(62,63)

  • 石之

    读音:Shízhī《姓氏词典》 引 《元和姓纂》收载,未详其源。

  • 公索

    读音:gōng suǒ【源】 春秋时鲁国有公索氏,见《家语》(6,11,12,21,60)及《说苑》(9,17)。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注据《孔子家语》云: “鲁有公索氏,将

  • 舒鳩

    读音:Shūjiū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舒” 云: “一曰舒鸠氏,子爵,偃姓,皋陶之后也。舒子平,僖三年,为徐所灭,其后复立。襄二十一年,舒鸠子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

  • 读音:hù【源】 源自己姓。夏时昆吾(故城在今河南许昌,后迁濮阳县)之后有扈氏,后去邑为户氏,见《路史》(17,26)。亦见《姓苑》(15、21)。【望】 京兆(60,62)。【布】 浙江萧山(209

  • 巴雅克

    读音:Bāyǎkè【源】 ①清蒙古八旗姓。世居西喇塔拉(一作锡喇塔拉)(23,63,260)。 ②清满洲正红旗中有巴雅克氏(259)。清代蒙古族姓氏。世居锡喇塔拉地方,乃蒙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

  • 读音:jiǔ【源】 见《姓苑》(15,21)。为久姓支系(91)。【布】 安徽淮南有此姓(362)。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景县,山西之太原、临汾,云南之泸水等地有分布。汉族、傈僳族姓氏。《中

  • 侯岡

    读音:Hóugāng【源】 相传黄帝史官仓颉姓侯冈,其后有侯冈氏,居冯翊衙县(故城在陕西白水东北40里)(7,12,17,60)。【望】 冯翊(17,418)。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