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Zhèng

【源】 ①系自姬姓。周厉王之少子宣王之母弟桓公友之后。桓公初受封于郑,在周之畿内(故城在今陕西华县西北),后徒溱洧之间,今河南新郑是也,战国时为韩所灭,子孙播于陈、宋,以国为氏(6,7,12,17,60)。②金时女真人石抹氏汉姓为郑(71)。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23)。又,清满洲八旗舒穆禄氏、郑佳氏等后均有改姓郑者(180)。今满族姓(344)。③清高丽人姓,世居得州(23)。今朝鲜姓。④裕固族增斯恩氏之汉姓为郑(198)。⑤台湾土著(65)、京(104)、壮(109)、瑶(118,119,225)、彝(130)、白(139)、蒙古(318,344)、回(318)、黎、东乡、羌、锡伯等民族均有此姓。【望】荥阳(17,60,418)。【它】日本侵占台湾时期曾用日本姓谷川的台湾土著人,在台湾光复后,奉令废日本姓,重新选汉姓为郑(65)。【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78%,为中国人口最多50个姓之一。尤以浙江、福建等省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郑姓人口22%。【人】郑弘,汉时南阳太守(62)。郑成功,明时南安人,明末清初收复台湾(61)。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江西之金溪、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等地均有分布。汉、满、鲜、瑶、京、黎、纳西、哈尼、裕固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周厉王之少子宣王之母弟桓公友之后也,桓公初封於郑,在周之畿内,今华州郑县是也,以国为氏。”此当系出姬姓。②又,汉代西南少数民族亦有郑姓,《中文大字典》 注引 《后汉书·南蛮传》 云: “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 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於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於赤穴,四姓皆生於黑穴。” ③或为鱼姓所改。《姓氏词典》 注云: “唐代鱼注冒姓郑,郑注曾任凤翔节度使。”④鲜族之郑姓,历史亦颇悠久。《中国人的姓名·朝鲜族》 载: 到新罗第三代王朴儒理尼师今九年春,“改六部之名,乃赐姓。……珍支部为本彼部,姓郑。” 又 《清通志·氏族略》 亦载,高丽族之郑姓,世居得州地方。⑤或为满族姓氏所改,满族之郑佳氏后改单姓郑。见 《满族姓氏录》。⑥今裕固族之郑姓,由增斯恩氏所改。增斯恩,或称增柯斯,本户族名,后或取其首音,谐以音近似之汉姓 “” 而为单姓。见 《中国人的姓名·裕固族》。

汉代有郑众、郑玄;宋代有郑樵; 明代有郑和,现代有郑律成,鲜族音乐家。

猜你喜欢

  • 鬭比

    读音:Dòubǐ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据《姓氏英贤传》 云: “斗伯比孙耆仕晋,因以为氏。”斗伯比系春秋楚武王大夫,其孙至晋为官,遂以王父之名氏为氏。

  • 读音:dì【源】 系自妫姓。汉高祖徙齐诸田居于京兆之房陵,即汉园陵之地,故以次第为氏,后或改单姓第(60,62)。亦见《姓苑》(15,21)。【望】 陇西(17,418)。【布】 河南林县(343)、

  • 燭盧

    读音:Zhúlú【综】唐时吐蕃部姓。吐蕃丞相尚婢,婢曾遣烛卢巩力与磨离罴子将后御论恐热,巩力请按兵拒险,罴子不从,巩力称疾归鄯州(7)。

  • 索歡

    读音:Suǒhuān金代女真族姓氏。乃金代女真之白姓。《续通志·氏族略》收载,未详其他。

  • 事父

    读音:shì fǔ【源】 系自子姓。春秋时宋公族之后(6,7,12,17,60)。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郑樵称: “事父氏,子姓。宋人。” “以字为氏。”《姓氏考略》据《

  • 謝資

    读音:Xièzī藏族姓氏。甘肃之天祝有分布。本部落名,以部为氏,或省改而为“谢”。见《中国人的姓名·藏族》。

  • 读音:yǐn【源】 ①引为夏时侯国,子孙以国为氏(21)。亦见《姓苑》(15,21)。 ②春秋时鲁公族之后有引氏,见《路史》(17,60)。 ③北魏孝文帝时改代北古口引氏为引氏,见《魏书·官氏志》(6

  • 伊樓

    读音:Yīlóu《姓氏词典》 收载,其据 《姓觿》 注云: “即伊娄氏。”

  • 色哷哩

    读音:Sèlièlī【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珲春(23,63,180,260)。【变】 ①亦作〔色勒里〕(180)、〔色勒理〕(260)。②清正蓝旗满洲马甲嘉苏之妻为色埒哩氏(260),〔色埒哩〕似

  • 读音:xī【源】 系自姜姓。春秋时齐公卿高傒之后,以字为氏(8,15,21,60)。罕见姓氏。《姓氏考略》收载;其据《路史》注云:齐卿高傒之后,以字为氏。(按:《姓氏考略》注云:“源於高姓。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