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
【源】 古有集国(故城在今四川南江),后以国为氏(17,62)。【望】 外黄(17,418)。【布】 四川德昌(333)、中江(345)、甘肃永昌(392)、浙江余姚(389)等地均有此姓。【人】 集一,汉时外黄令(1,7,9)。集守节,宋时幽州人,衡州都监(15,2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阳泉、运城、临汾,浙江之余姚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 《氏族略》亦俱收载。归 “入声”部。未详其源。
汉代有集壹,外黄令; 宋代有集守节,衡州都监。
【源】 古有集国(故城在今四川南江),后以国为氏(17,62)。【望】 外黄(17,418)。【布】 四川德昌(333)、中江(345)、甘肃永昌(392)、浙江余姚(389)等地均有此姓。【人】 集一,汉时外黄令(1,7,9)。集守节,宋时幽州人,衡州都监(15,2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阳泉、运城、临汾,浙江之余姚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 《氏族略》亦俱收载。归 “入声”部。未详其源。
汉代有集壹,外黄令; 宋代有集守节,衡州都监。
读音:Nà’náng历史上藏族姓氏。本氏族名,或以(氏)族为姓。时有赞普之妃,在其名字之前,“习惯加上姓氏,如纳康妃喜登”,喜登为名,“纳康”为氏族名,亦即姓氏,一作“纳南”。见《中国人的
读音:Yètán【源】 彝族姓。属依纽家支(375)。
读音:Mǎkèdānzhā【综】清驻防索伦正红旗中有玛克丹查氏(259,260)。
读音:Zāng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收载,未详其源。
读音:Shímùlú【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浑春(23,63,180,260)。
读音:Tàn【源】 见《姓苑》(15,21,62)。【布】 长安有叹姓,见《西京杂记》(63)。今仍有此姓。罕见姓氏。《中文大字典》 转引 《姓苑》收载,未详其源。
读音:Huìyǎ【源】 系自姬姓。春秋时卫公族之后(8,17,62)。卫灵公之子虺,生灶,字子雅,为会庌氏(7,12,60)。必子雅父子食采于会庌,以邑为氏(7,60)。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
读音:Nán【源】 ①匈奴人姓。汉有义卢侯难氏(氏音支),匈奴人,见《史记·匈奴传》(17)。②汉灵帝时东胡乌桓大人难楼,见《汉书·乌桓传》(60,62)。③百济人姓,见《姓苑》(7,9,11,12)
读音:jiǎ fǔ【源】 古诸侯有甲父国,见《姓考》,昌邑(故城在今山东金乡西北)有甲父亭是其封城,后以国为氏(6,7,12,17)。【人】 甲父祖,汉时侍御史(6,7,21)。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
读音:Gǔ’ěrlǔtè【综】 清正白旗蒙古护军五米之妻为古尔鲁特氏(260)。又,正蓝旗蒙古护军校富泰之妻为固噜特氏(260)。〔固噜特〕似即古尔鲁特之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