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诗词古文>董德元生平

董德元生平介绍

董德元(1096—1163),字体仁,江西省乐安县流坑人,南宋恩榜状元。生于绍圣三年(1096)。累试不第,特奏补文学。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举,殿试时欲点为第一,以有官之故,改为进士第二名,赐“恩例与大魁等”,时称“恩榜状元”。历官秘书省正字、校书郎、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吏部侍郎。绍兴二十五年(1155),任参知政事,掌左仆射(副宰相)职权。[1] 秦桧死,罢为资政殿学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寻被论落职。隆兴元年(1163)卒,年六十八。>>查看董德元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董德元(1096-1163)字体仁,小名丙哥,小字长寿。为流坑董氏第八世,文肇.渊派人。德元少时,处于日益衰落的北宋后期。然而,远避于群山中的流坑村,却呈现出一派兴旺发达的景象。村中,人心思进,书声相闻,崇文重教的气氛十分浓厚,科宦进入了鼎盛时期。继“五桂齐芳”之后,族中每有父子、兄弟联科等盛事,可是,德元这一房相比他房科甲蝉联就显得不那么景气,其祖父蒙休、父亲奖虽曾致力举业,但均累试失意,终无科名。这对天资聪敏深受科举文化熏陶的德元是个莫大的刺激。于是,他自小就矢志科场,发愤读书,誓为家人争气。

  德元在弃举业就教职的父亲的指导和鼓励下,饱读诗书,并求教于族叔后登进士第知浔州(辖今广西桂平县等地)的董观,不久便以学问器重于乡。16岁即考取秀才,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20岁的董德元乡试魁,一举成名,可谓年轻得志。此时他对自己的前程寄予了美好的希望。然而,此后德元虽在靖康元年(1126年)再次中举,但礼部会试累试不中,消磨了他二十余年的黄金岁月,生活潦倒到了无以自养的地步。更使他难受的是,时遭世人的冷落和耻笑,心中苦楚无限。此时他定的一首《柳梢春》词,表露了他科场失意,垂老将临,沉沦无望的苦涩之情,词云:满腹文章,满头霜雪,满面埃尘。直到如今,别无收拾,吸清贫。功名已是因循,最懊恨张巡李巡。几个明年,几番好运,只是瞒人。

  时至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49岁的德元再应礼部试,才以特恩奏名,当了个道州宁远(今湖南宁远)主簿的小官。两年后,以举漕麻,年岁已高的德元,在经漫长岁月消磨后,锐气大减,无意应试,但在众多朋友的强挽之下,还是前行赴试,。在途中,经临江(今樟树)时,郡守彭子从虽为同乡,却讥讽地说:“老榜官耳,何足道。”德元深受刺激,心情难以平静。此次漕试,德元又一次中举。次年,即绍兴十八年会试,52岁的德元决定应试,祷盼能金榜题名,以慰自己深受世人冷落、饱含苦涩的心。

  德元时来运转,会试中进士,并在殿试中,其策文大为高宗(赵构)赞赏,名列第一。而因“以有官之故,诏升王宣子居上,而董德元次之崮例与大魁等 ”,时称“恩榜状元”。《董氏文献内志》卷六记载其殿试策题:“朕观自古中兴之主,莫如光武之盛,盖既取诸新室,对恢一代宏模,巍乎!与高祖相望,垂统皆二百祀,朕甚慕之。今子大夫通达国体,咸造于廷,愿闻今日治道,何兴补可以起晋唐之陵夷?何驰骤可以接东汉之轨迹?夫既抑咸宫之锐,谢西域之质,则柔道所理,必有品章贯,要兼创业守文之懿,视夏康、周宣犹有光焉!固子大夫之所蓄积也,其著于篇,朕将亲览。”

  董德元的策论,全文不存,在《董氏文献内志》中仅载其数语:“晋之失不在于虚无,失于用兵故耳;唐之失不在于词章,亦失于用兵故耳。东汉固无如是之失也。”相传,在殿试揭榜之日,高宗皇帝亲自接见了董德元,策试放官准则,德元对曰:“治国治民,学问故为重要,然最为重要者雄才也。吾与王佐(王宣子)同列第一,但政治魄力,应尊王佐为首。”高宗听后龙颜大悦,德元既任左承事郎佥书镇南军判官。在返晨途中过临江时,曾冷落讥讽他的郡守彭子从却是百般恭迎。同人同地,人情冷热迥异,德元感触至深,毅然在其迎状上批道:“黄牒初开墨未干,君恩重许拜金銮。故乡知己来相迓,便是从前老榜官。”彭郡守阅后颇有愧色。此诗表露了德元志向晚达、得意非凡的心态,也是对彭郡守的回讽,但后来,德元官至参知政事时,仍起用彭子从为广东使者。这说明德元已忘却旧怨,心胸还是比较宽广的。

  德元成为永丰县历史上的第一名状元,与欧阳修一起成为永丰的荣耀,因此,永丰县被称为“欧董名乡”。为了纪念这一盛事,显示地主的荣耀,先后在永丰县城和流坑村兴建了状元楼。

  德元中状元时,正是秦桧以太师宰相把持朝政之际。对功名来之不易、一心想在功名上进取的德元,在勤慎行职之余,有意依附秦桧。而秦桧也有意选拔“世无名誉,柔佞易制者”为党羽,故而德元在官场上十分得意,被一再提拔。先入朝为秘书省秘书郎,改吴、益王府教授,擢大常博士,历礼部员外郎,转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转中书舍人,六月为吏部侍郎升尚书,八月拜参知政事权基仆射。

  德元成了秦桧的得力助手,做了不少使他自己后来也深感悔疚的事情。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秦桧之孙秦埙应礼部试,秦桧安排德元等亲信为考官,德元对秦桧的意图心领神会,于是商定取秦埙第一,然因高宗看到秦埙之策论,实不高明,才降秦埙为第二,而以张孝祥为第一。为讨好秦桧,对秦桧所不容者,德元即为其劾罢。如绍兴二十四年,御史中丞魏师逊“少忤桧意”,德元即上章攻其“怀忤嗜利,不恤国事”,遂落其职;次年,左朝散大夫赵令衿读秦桧家庙记时,口诵:“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被人告发,德元又劾其“专事狂悖,交结罪人,伺探国事”,赵令衿被编管汀州,置狱。然而,就在德元为参政知事、充大礼使代高宗祀南效封庐陵开国子、食邑五百户,权势日隆之际,秦桧却一病呜呼,时为绍兴二十五年十月。秦桧临死前,召德元至病榻前嘱以后事,德元接受了秦桧所赠的黄金千两,这就为自己留下了“秦桧同党”之佐证。是年十二月,在殿中侍御史汤鹏举等人的揭发下,德元被罢官。

  罢官后的德元,已年届花甲,心志大为失落,无颜回流坑见乡亲父老,便携其幼子克勤在吉州吉水县的土桥头,作“三宜堂”寓居。他回首往昔,曾有过苦楚,有过欣慰,有过羞辱,有过荣耀,民态炎凉,人生沉浮,使他感慨万千,而登第后骤进而倏罢的一切,又使他心身负重,愧悔缠绵。于是,他在自建的“休荣亭”上手书“闲谈休论荣枯,静坐常思得失”一联。第年“天中节”(家历五月初五),德元孝要到永丰县城恩波亭的放生池中,取飞鸟潜鱼纵之,并曾写有《放生池记》,刻石竖于池南。这也许为了遣散、冲淡因以往所为而致的忧思愧意,以减轻心中的负疚;或也许是感于人生的艰辛和短暂,且身不由己,好比池中鱼笼中鸟,借此来寄托自己的幽情。直到九年后(德元去世第二年),即隆兴二年(1164年)正月,才许其以左中大夫、提举太平兴国宫复端明殿学士致仕。

猜你喜欢

  • 孙洤

    孙洤(1640—1700)字静紫,一字担峰。河南辉县人,孙奇逢孙。康熙二十一年进士,官内阁中书。著有《担峰诗》,有《趵突泉和赵松雪韵》五首。

  • 左国玑

    河南开封人,字舜齐。能书,善诗赋,名动一时。而年近四十,始中举。有《一元集》。

  • 谈迁

    谈迁(1594~1657),明末清初史学家。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号观若,自称“江左遗民”。浙江海宁(今浙江海宁西南)人。终生不仕,以佣书、作幕僚为生。喜好博综,子史百家无不致力,对明代史事尤其注心。著有《国榷》一书。50多岁完成原稿,但被小偷偷走,在受到打击后,他便从痛苦中挣脱出来,编著一部新的《国榷》。新的《国榷》共104卷,428万4千字。

  • 杜育

    (?—316)西晋襄城邓陵人,字方叔。幼岐嶷,号“神童”。既长,美风姿,有才藻,时人号曰“杜圣”。惠帝时,附于贾谧,为“二十四友”之一。赵王司马伦败,收付廷尉。累迁国子祭酒、汝南太守。洛阳将没,被杀。

  • 醉客

    醉客,失其名,孝宗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曾于临安向一科举失意士人索酒。事见《夷坚志·三志壬》卷五。

  • 邹缉

    (?—1422)江西吉水人,字仲熙。洪武中举明经,授星子教谕。永乐中官翰林侍讲。三殿失火,诏求直言,上疏极言时政得失,于营建北京工役之重,居民迁徙之苦,僧道供养之盛,贪污剥削之酷,言之尤切,几得祸。官至右庶子兼侍讲。

  • 陈大章

    陈大章(1659-1727),字仲夔,号雨山,清黄冈(今武汉新洲)县人。陈肇昌次子,清初学者、著名诗人。少从名儒陆陇其,交梁佩兰、陈恭尹,工诗古文。后游学问津书院,问津书院问津堂会课生,勤奋好学,博研经史,能诗会文,善书画,尤工墨菊、行草书。

  • 爱新觉罗·乌尔恭阿

    爱新觉罗·乌尔恭阿(1778年—1846年),初名佛尔果崇额,袭爵,诏改名。号石琴主人,郑恭亲王爱新觉罗·积哈纳第一子,郑献亲王爱新觉罗·济尔哈朗七世孙,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袭郑亲王,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薨,谥曰慎。有《石琴室稿》、《易水往还稿》。

  • 周天佐

    (1511—1541)福建晋江人,字子弼。嘉靖十四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屡分司仓场,以清操闻。御史杨爵以劾夏言、严嵩下狱,因上疏救援,触帝怒,被杖下诏狱,绝其饮食而死。

  • 赵自然

    《全唐诗》收诗1首,小传云为“池州凤凰山道士”,并记其梦阴真君事。按赵自然,本名王九,太平州繁昌(今安徽繁昌)人。13岁入青华观为道士。传云尝梦见阴真君,与其柏叶一枝,食后,遂绝粒不食。知州王洞奏上其事。宋太宗召其赴阙,亲问之,为改名自然。后放归。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复召至阙下,不久以母老求还。事迹详《宋史》本传。《全唐诗》收作唐人,系沿《万首唐人绝句》卷九九之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