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诗词古文>程宿生平

程宿生平介绍

程宿(971—1000),字莘十,衢州(今浙江衢州开化县)人。宋太宗端拱元年(988)戌子科状元,时年仅18岁。程宿中状元后,曾权知某县簿尉,历任翰林编修、江西安抚使。咸平三年,益州兵变,死于任,谥“文熙”。>>查看程宿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程宿(971~1000),字萃十,开化长虹乡北源村人。小时就读于该村西山的杨梅垅书院,自幼聪慧过人,过目成诵,且读书非常刻苦用功,无间寒暑,每至深夜。某年中秋,该地有吃糯米果的习俗。程宿因潜心书史,竟将一砚墨汁当成芝麻糖汁蘸吃完而不自知。据传又一年深冬,小程宿端坐案前认真夜读,谁料阵阵寒气逼来,从脚下直冷到全身,低头一看,才知炉中的炭火早已熄灭,于是急忙取下壁上的灯笼,直奔一里外的尼庵寻找火种。敲开庵门,当程宿说明来意后,老尼望着程宿,笑得喘不过气来。程宿见状不知所措,于是老尼姑笑指灯笼说:“汝手持之灯未熄,缘何舍近求远来讨火种”?程宿这才从满脑海的诗文中醒悟过来。自此,状元公“手提灯笼讨火种,墨汁当成芝麻糖”的故事就在当地传开,一直传至今天。

  俗话说:“苍天不负有心人”,程宿的萤窗苦读,毕竟没有白废心血,宋·端拱元年(988)五月,年仅18岁的一介寒士,全凭自己渊博的学识一举高中状元。当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吕蒙正,将程宿的文章送交参知政事王沔看时,沔见而奇之,曰:“今之杜牧也!”然而,这个状元可来之不易。宋初沿袭唐制,试卷不糊名,行卷之风盛行。主考官欲赴贡院,台阁近臣则向主考官推荐自己所熟悉的举子之才艺,美其名曰“公荐”,其实是内定人选。据《续资治通鉴》卷十四《宋记》载:朝廷任命翰林学士、礼部侍郎宋白为主考官,第一次录取程宿以下28人诸科百人,有人就认为所取进士如此之少,定有人暗中弄鬼。因而,当黄榜一出,议论蜂起,有的人还敲登闻鼓,请求另外再举行考试。登闻鼓于宋初设立,目的是为了让百官士民能够击鼓上书言事、喊冤。太宗皇帝对举子们敲登闻鼓一事很重视,他也认为录取人数太少,一定有不少遗漏的人才,于是,下诏在崇政殿复试落第举子。这一次录取进士马国祥以及诸科七百人。可这一回仍有一名叫叶齐的士子不服程宿,击鼓告状,倡论主考官考试不公。太宗于是又下诏命右正言王世则等召下第进士及诸科在武成王庙再次复试。因厌恶叶齐的嚣张,考官以“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为赋题,合格者数百人。经复试,录取叶齐以下31人,诸科89人,并 赐及第。一次考试竟有三次反复,这在中国科举考试中也是绝无仅有的。三次科举合计820人,而再糊名殿试,宿又第一,故仍以程宿为状元。

  据统计,两宋时期,浙江有状元24名,程宿乃其中之一。

  程宿名登金榜后,遂除翰林编修,以殿中丞、直集贤院的身份参与编撰有关太子、亲皇、皇族等事迹。是时,契丹常派兵骚扰大宋北疆,边报频传。端拱二年(989),宋太宗赵匡义召见程宿,咨以时政得失。宿奏:“内政不绥,壮者若于金草,旄旎仍于饥馑。居之于民者,今保赤子。今陛下恩未有加,抚御未尽,其道故也”。程宿以对策称旨,即命摄理其事。中秋下诏提升为六州都抚,食邑五千户,负责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安抚。受命之后,亲赴辖地,对各家酋长导之以礼,示之以威,动之以情,继之以惠,深受该地民众和酋长的敬重。至道元年(995),程宿因父利涉年老多病,呈书圣上,请求回归故里探亲。朝廷派员代还。然,适逢吴楚多盗,即授其为江西安抚使,镇守江、浙之事。到任后,正图籍,平力役,抑豪强。勤政爱民,整肃吏治,自是盗熄。咸平三年(1000)8月,益州军变,虞侯王均作乱,朝廷下诏,命程宿同招讨使雷有终帅师讨伐,未及行而病死于任所,年仅三十岁。真宗为文挥泪叹曰:“宿卿名德可嘉,方倚重任,遽至是乎”。朝中士大夫莫不叹悼,赐谥“文熙”,再赠五百户,终其令名。明年(1001)二月,朔葬于白沙口驿路之旁。夫人祁门陈氏,年轻守节,抚育孤儿,与程克良妻陈氏立双节坊。南宋绍兴间,宿之裔孙程雅自白砂迁开化县城,为花园派始祖,并修建状元及第家庙。后因世更岁远,宿墓荒芜,白沙裔孙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九月,复新修筑。

  程宿为官仅十有一年,一生勤政廉洁,爱民如子,励精图治,泽及川陕吴越,朝野闻其死耗,感叹:“苍不憖遗,擎天斯斯”,后人诗赞:“名魁天下,义动朝中。六州都事,两袖清风。才超杜牧,节拟梁鸿,编修职肇,招讨疴终”。

  据《文献通考》卷三十《选举三》记载:“自端拱元年(988)试士罢,进士击鼓诉不公”,“淳化三年(992),是岁,赴考的举子达一万七千余人,由翰林学士承旨苏易简知举,殿试始令糊名考校”,也就是说自端拱后,朝廷从中吸取教训,为防止考官徇私,宋太宗采纳太常博士陈靖的建议,先于殿试时,对试卷上考生的姓名、籍贯实行密封,并由皇帝亲自主行殿试,第一者由皇帝钦点为状元。总之:科举考试,废除行卷,实施锁院、糊名、誉录制度乃从程宿状元后开始。

百年勃发

  据《开化县志》记载,开化的程姓有两支,原籍都是安徽歙县。一支于唐大中年间(公元847—860年)定居龙山霞关(今开化县杨林乡下江),后散居蕉川、东坑口等地。另一支于唐中和三年(883年)从歙县迁至常山县北竹(今开化县长虹乡北源村)落户。程宿属于后一支。据传说,程宿先辈程青为避战乱,往南寻求安居乐业之所,翻过了一座又一座的大山,趟过了一条又一条河流,历尽了长途跋涉的艰辛,进入了浙江衢州大地。有一天,程青带着家人沿着河道狭窄、两岸高山陡峭、水流湍急的池淮溪,走过了曲曲折折的山路,来到了一个豁然开朗的河谷平地,此地背靠幽幽青山,面对淙淙绿水,身临竹林鸟语花香,仿佛到了世外桃源。程青精神一振,倦意顿消,不禁脱口而出:“好一个风水宝地。百年之后,我们程家必将发迹,必将有人出人头地!”遂定居于此,此地就是今天的北源村。

  程氏祖祖辈辈凭借原来耕读世家的底子,一边勤于劳作,一边教育子孙,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努力,终于应验了先祖程青100年前的预言。百年之后,先是程宿于988年高中状元,其子程迪于庆历二年(1042年)高中榜眼,其孙程天民于熙宁六年(1073年)中进士,其曾孙程俱于政和二年(1112)中进士赐上舍出身,创造了祖孙四代连中进士的奇迹,这在我国历史上也极为罕见。程迪,字元吉,又字忠彦,仕至尚书都官郎中。程俱,累官至朝议大夫,赐封新安开国伯;善诗文,著作颇多,最俱文名,《北山小集》、《北山律式》、《麟台故事》均收入《四库全书》,人称北山先生。

英年早逝

  程宿状元及第后,太宗把他留在身边,授其词林编修(注:翰林院编修官,正八品),不久权知玉山县。淳化二年(991年)六月,曾以殿中丞、直集贤院的身份参与编录皇太子、亲王、皇族、后族等有关事迹。后迁至职方员外郎(注:正七品),六州都知事。至道元年(995年),程宿25岁时,授江西安抚使,镇守江浙边界,年纪轻轻便挑起了重担,成为守护一方的朝廷命官,兢兢业业,政绩斐然。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益州兵变,程宿奉旨与户部使雷有终讨伐之,未及行而卒。此时程宿年方30岁,刚值而立之年。这也是我国历史上寿命最短的状元,真可谓天妒英才!朝中士大夫闻后莫不叹悼,真宗皇帝为之潸然泪下,痛定思痛后,赐谥“文熙”。

  程宿早卒,有弟无所依,宗谔为表请于朝而官之。勤接士类,无贤不肖,恂恂尽礼,奖拔后进,唯恐不及,以是士人皆归仰之。

猜你喜欢

  • 张藻

    张藻,约活动于清雍正至乾隆(1723--1795)年间。字于湘,江南青浦(今上海市青浦区)人,张之顼女,母为才女顾若宪,幼承母教。尝咏梅云:“出身首荷东皇赐,点额亲添帝女装。”镇洋毕礼室,尚书毕沅之母,能诗词,学术渊纯。著有《培远堂诗集》。

  • 朱福田

    道士。字乐原,号岳云。住江宁上河徽州会馆。工山水墨菊。有《岳云诗钞》。

  • 严向

    (680—764)同州朝邑人。严善思子。肃宗乾元中为凤翔尹。二年,贬岭南尉。代宗宝应中,为太常员外郎。

  • 刘崧

    (1321—1381)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原名楚,字子高。洪武三年举经明行修,授兵部职方司郎中,迁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谪输作,寻放归。十三年召拜礼部侍郎,擢吏部尚书。寻致仕归。次年,复征为国子司业,卒于官。谥恭介。博学工诗,江西人宗之为西江派。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诗文集》、《职方集》。

  • 庄宇逵

    (?—1813)江苏武进人,字达甫。诸生。嘉庆初举孝廉方正。以经学教授乡里以终。工诗,不专主一家。有《春觉轩诗文集》、《群经辑诂》。

  • 吴伟业

    吴伟业(1609~1672)字骏公,号梅村,别署鹿樵生、灌隐主人、大云道人,世居江苏昆山,祖父始迁江苏太仓,汉族,江苏太仓人,崇祯进士。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又为娄东诗派开创者。长于七言歌行,初学“长庆体”,后自成新吟,后人称之为“梅村体”。

  • 施闰章

    施闰章(1619—1683),清初著名诗人。字尚白,一字屺云,号愚山,媲萝居士、蠖斋,晚号矩斋,后人也称施侍读,另有称施佛子。江南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顺治六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十八年举博学鸿儒,授侍讲,预修《明史》,进侍读。文章醇雅,尤工于诗,与同邑高咏等唱和,时号“宣城体”,有“燕台七子”之称,与宋琬有“南施北宋”之名,位“清初六家”之列,处“海内八大家”之中,在清初文学史上享有盛名。著有《学馀堂文集》、《试院冰渊》等。

  • 谢肇淛

    谢肇淛(zhè)(1567年9月2日—1624年12月3日),字在杭,福建长乐人,生于钱塘(今浙江杭州),号武林、小草斋主人,晚号山水劳人,明代博物学家、诗人。天启元年(1621年)任广西按察使,官至广西右布政使。入仕后,历游川、陕、两湖、两广、江、浙各地名山大川,所至皆有吟咏,雄迈苍凉,写实抒情,博学能诗文,其诗清朗圆润,为当时闽派作家代表。曾与徐火勃重刻淳熙《三山志》,所著《五杂俎》为明代一部有影响的博物学著作,《太姥山志》亦为其所撰。

  • 王鹏运

    王鹏运(1849—1904)晚清官员、词人。字佑遐,一字幼霞,中年自号半塘老人,又号鹜翁,晚年号半塘僧鹜。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原籍浙江山阴。同治九年举人,光绪间官至礼科给事中,在谏垣十年,上疏数十,皆关政要。二十八年离京,至扬州主学堂,卒于苏州。工词,与况周颐、朱孝臧、郑文焯合称“清末四大家”,鹏运居首。著有《味梨词》、《骛翁词》等集,后删定为《半塘定稿》。王鹏运曾汇刻《花间集》及宋、元诸家词为《四印斋所刻词》。

  • 杨朝英

    元代文学家,生卒年及生平事迹均未详,《录鬼簿》及《录鬼簿续编》皆失载。青城(青城县有二,一在今山东,一在今四川,论者多以为杨朝英是)人。曾任郡守、郎中,后归隐。他最重要的贡献是选录元人散曲,辑为《乐府新编阳春白雪》、《朝野新声太平乐府》二集,人称“杨氏二选”。选辑认真,搜罗甚富,元人散曲多赖以传世,“二选”是研究元代散曲的重要资料。同时他也是一位散曲作家,作品存小令约27首,见于“二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