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诗词古文>朱彝尊生平

朱彝尊生平介绍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查看朱彝尊的诗词古文

纪念场所

朱彝尊墓在嘉兴塘汇乡百花庄村,今已不存。其故居曝书亭在今王店镇广平路南端,占地6500平方米,系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介绍

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科博学鸿词,以布衣授翰林院检讨,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曾出典江南省试。后因疾未及毕其事而罢归。其学识渊博,通经史,能诗词古文。词推崇姜夔。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诗与王士祯齐名,时称“南朱北王”。著述甚丰,有《经义考》、《日下旧闻》、《曝书亭集》等。编有《词综》、《明诗综》等。其医著有《食宪鸿秘》三卷,系食物本草之类,现有刊本行世。 先世江苏吴江人,明景泰四年迁于浙江嘉兴府秀水县,遂为秀水人。清顺治六年,彝尊挈家移居嘉兴梅会里(今浙江嘉兴市秀洲区王店镇),其故宅今为王店曝书亭公园。

藏书故事

  精于金石文史,游大江南北,北出云朔,东泛沧海,经瓯越,所至丛祠荒冢,破炉残碑之文,无不搜剔考证,与史传参校异同。家富藏书,通籍之后,所藏益富,曾收李延昰藏书50柜,2 500卷,达到藏书3 000余卷,后又收项氏“万卷楼”残帙,又到曹溶、徐乾学家,借其藏书传抄,其藏书所好愈笃。又借抄于宛平孙氏、无锡秦氏、昆山徐氏、晋江黄氏、钱唐龚氏等诸家旧藏,合计先后所得自称“拥书8万卷”。藏书处名“曝书亭”、“古藤书屋”,“潜采堂”,聚藏30椟,曾因偷抄史馆藏书而被贬官,遂刻有一藏书铭文称:“夺我七品官,写我万卷书。” 藏书印有“购此书,颇不易,愿子孙,勿轻弃”、“梅会里朱氏”、“潜采堂藏书”、“七品官耳”、“我生之年岁在屠维大荒落月在橘庄十四日癸酋时”、“秀水朱彝尊锡鬯氏”、“南书房镝史记”、“南书房旧讲官”、“小长芦钓鱼师”、“得之有道传之无愧”、“别业在小长芦之南毂山之东东西峡石大小横山之北”等。

  子朱昆田(1652~1699),继承“曝书亭”藏书。长达数十年未减。

  先著有《经义存亡考》,经不断修订,成《经义考》300卷,是第一部统考历代经学的专科目录。以书名为纲,参历代目录所著说经之书,先注卷数、著者、注疏者,其下各注存、佚、阙、未见等附注,自古以来诸家书目所未及。网罗宏富,为两千年来经书总汇,是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文化史、学术史的必备工具书,毛奇龄称编纂该书“非博极群书,不能有此”。康熙帝南巡时,还亲自为他写了“研经博物”的题词。此目分别在康熙四十年(1701)和乾隆二十年(1755)刊行。乾隆末年,翁方纲撰《经义考补正》12卷。

生平

  朱彝尊,字锡鬯,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明朝大学士朱国祚曾孙。天赋异常,读书过目不忘。家里贫穷,四方游学,向南越过岭南,向北到达云朔地区(山西北部靠近内蒙地区,辽有代北云朔诏讨司,后改云内州,辖境约相当于今内蒙固阳县、土右旗、土左旗一带,治所在柔服,今土左旗西北,领柔服、宁仁两县),向东到达大海,登到和陆地相连的之罘岛(在今山东烟台),游历浙江瓯江流域地区。碰到祠堂荒冢、破炉残碣上面的文字,都细细搜索考证,与历史记载参照对比,寻找其中的差异。回到故乡,和李良年、周筼、缪泳辈一起【讲授诗歌】,他的文名逐渐大了起来。

  康熙十八年,应试博学鸿词科考,被授予翰林院检讨职务。当时富平李因笃、吴江潘耒、无锡严绳孙及朱彝尊都是以布衣百姓应试中考的,他们一起参与编修明史。他建议寻访遗留下来的典籍,同时放宽编修的时限,不要效仿元史那样编写的匆匆忙忙的。他辩论了方孝孺之友宋仲珩、王孟缊、郑叔度、林公辅诸人都没有被难,从而知道从亡、致身录说诛九族,并杀戮他的弟子朋友为一族不足为据,所说的九族,其实是本宗一族。又说东林人物不全都是君子,和东林不同道者,也不全都是小人。编写史书的人,不该存有门户偏见,以同道和不同道来分辨正邪。二十年,充当日讲起居注官。担任江南地方主考官,被人们称为能够得到人才。入值南书房,赐紫禁城骑马。数次参与内廷宴会,被赏赐绣花服装、时令水果,他的诗中都有记载。不久因为私自挟带小胥进入内廷写书被弹劾,降官一级,后来有官复原职。三十一年,假归。康熙南巡,在无锡迎驾,御书“研经博物”匾额赏赐给他。当时王士祯工诗,汪琬工文,毛奇龄工考据,只有彝尊兼有众长,著有《经义考》、《日下旧闻》、《曝书亭集》。曾选《明诗综》,或因人录诗,或因诗存人,选择排序最为恰当。八十一岁过世。子朱昆田,也工于诗文,早卒。孙子朱稻孙,举乾隆丙辰博学鸿词科,也能继承先祖家风。

  和朱彝尊一起参与教授诗歌的人中,李良年,字武曹,同乡人。与兄李绳远、弟李符都有诗名。中博学鸿词科考试,被罢官归家。谭吉璁,字舟石,嘉兴人,彝尊姑姑的儿子。年少时遇到强盗,以身体保护父亲,强盗舍之而去。后来以诸生试国子监第一,被授与弘文院撰文中书舍人职务,外派为延安同知。吴三桂叛乱,守榆城独独能够保全,论功加一级。推举应博学鸿词科考试,【报罢】。有《嘉树堂集》。

猜你喜欢

  • 安维峻

    安维峻(公元1854年--公元1925年)字晓峰,号盘阿道人,甘肃秦安县人,清代著名的谏官。光绪年(公元1880年)中为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1893年任福建道监察御史。安维峻是支持光绪皇帝为首的主战派,连续上疏六十五道,却因言获罪,被革职发派张家口军台。1899年后,安维峻主讲陇西南安书院,在家乡办学,辛亥革命中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总纂《甘肃新通志》(100卷),著《谏垣存稿》、《望云山房诗集》等5部。

  • 舒亶

    舒亶(1041-1103)字信道,号懒堂,慈溪(今属浙江)人。治平二年(1065)试礼部第一,即状元(进士及第),授临海尉。神宗时,除神官院主簿,迁秦凤路提刑,提举两浙常平。后任监察御史里行,与李定同劾苏轼,是为「乌台诗案」。进知杂御史、判司农寺,拜给事中,权直学士院,后为御史中丞。崇宁元年(1102)知南康军,京以开边功,由直龙图阁进待制,翌年卒,年六十三。《宋史》、《东都事略》有传。今存赵万里辑《舒学士词》一卷,存词50首。

  • 张守让

    张守让,字斯礼,一字懋功。守谦弟。南海人。明穆宗隆庆四年(一五七〇)举人。任福建永安知县。寻升思仁副使,官终贵州贵宁道。以劳瘁死任上。清温汝能《粤东诗海》卷三四、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八一有传。

  • 程颢

    程颢(1032-1085),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洛阳(今属河南)人。神宗朝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反对王安石新政。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同上)。倡导“传心”说。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程颢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其亲撰及后人集其言论所编的著述书籍,收入《二程全书》。

  • 何失

    元大都昌平人。有才气,工诗文。顺帝至正间,公卿交荐,以亲老辞。为揭傒斯、虞集所推重。

  • 赵铈

    赵铈,潮阳人。明宣德、景泰间人。事见明隆庆《潮阳县志》卷一五。

  • 郑賨

    (?—906)唐吴人,字贡华。僖宗乾符四年进士。时刘覃父邺为淮南节度使,賨谄事之,求任职淮南幕。昭宗天祐中,为西京留守判官、左谏议大夫。哀帝天祐三年,贬崖州司户,寻赐死。颇有文学,尤善楷书。有集。

  • 宋光宗

    赵惇(1147年9月30日—1200年9月17日),即宋光宗(1189—1194年在位),宋朝第十二位皇帝,宋孝宗赵昚第三子,母成穆皇后郭氏。宋孝宗即位后,拜镇洮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封恭王。乾道七年(1171年)立为皇太子。淳熙十六年(1189年),受宋孝宗禅位,登基为帝,改元绍熙。绍熙五年(1194年)禅位于次子赵扩,成为太上皇,史称“绍熙内禅”或“光宗内禅”。庆元六年(1200年)九月十七日,赵惇因病崩于寿康宫,在位五年,终年54岁,葬会稽永崇陵。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上谥号为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 张烜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玄宗开元、天宝间任左拾遗、起居舍人等职。开元间预修《开元礼》、《初学记》。事迹散见《新唐书·艺文志》二、三,《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卷三。《全唐诗》存诗1首,出自《乐府诗集》卷四三。

  • 傅汝霖

    傅汝霖(1896—1930),字雨苍、沐波。江津县梁家乡人。一九一四年考入江津中学中6班学习。民国八年“五·四”运动时,与聂荣臻等积极参加江津青年学生抵制日货的爱国活动,被斥令退学。是年秋,考入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次年,同冉钧、戴坤忠等赴法。在法国参加中国共产党。回国后在中央红军工作。一九三○年在洪湖之役光荣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