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诗词古文>顾太清生平

顾太清生平介绍

顾太清(1799-1876),名春,字梅仙。原姓西林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嫁为贝勒奕绘的侧福晋。她为现代文学界公认为“清代第一女词人”。晚年以道号“云槎外史”之名著作小说《红楼梦影》,成为中国小说史上第一位女性小说家。其文采见识,非同凡响,因而八旗论词,有“男中成容若(纳兰性德),女中太清春(顾太清)”之语。顾太清不仅才华绝世,而且生得清秀,身量适中,温婉贤淑。令奕绘钟情十分。虽为侧福晋一生却诞育了四子三女,其中几位儿子都有很大作为。>>查看顾太清的诗词古文

生平

天资绝美
  太清三四岁时起即由祖母教字,六七岁时又为她专请老师教文化。因顾太清是女流,学习不为科考赴试,故专攻诗词歌赋。她自幼不缠足,,又有天赋,时作男儿装,填得一手好词。后来,她靠极为深湛的造诣,成为满族第一女词人。其词作直逼“国初第一词人”——纳兰性德,因而在清代素有“满洲词人男有成容若,女有顾太清”之称。
  顾太清能够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这与她出身于鄂尔泰大学士的家庭有关。康、乾以后的满洲贵族们,大都既有高官厚禄,善于骑射,又是满腹才学。他(她)们都长于汉诗,积极汉化,用汉文写诗作词,从康熙、乾隆起成为一种风气。自鄂尔泰的后人鄂昌因受文字狱牵连被害后,家产籍没,家道中落。这一冤案,影响数世,到太清这一代已是三世。鄂昌之子因在京无地容身,便移家到南方健锐营去住。尽管鄂昌一系在政治经济上遭到严重的挫折,以后不能再作官,但家学从未中断,在穷困中不但培养出像太清这样的著名词人,连太清的哥哥鄂少峰、妹妹西林霞仙也都能诗善词,并有一些著作。
  尤其太清,更是才貌双绝。《名媛诗话》说她“才气横溢,援笔立成。待人诚信,无骄矜习气,唱和皆即席挥毫,不待铜钵声终,俱已脱稿。”难怪评者说她深得宋人多家词奥,“其词气足神完 ,信笔挥洒,直抒胸臆,不造作,无矫饰,宛如行云流水,纤豪不滞,脱却了朱阁香闺的情切切、意绵绵,吟风弄月之习,词风多近东坡、稼轩。太清词真如一串熠熠闪光的玑珠,令人喜读乐诵,其诗亦然。所涉猎题材之广,反映生活之吟,竟出自久居清廷宗室中一贵夫人之手,实不能不令人惊叹。”

美满婚姻
  奕绘是皇族,在《清史稿》和《满族文学史》上都有记载:“奕绘,清高宗曾孙,自号太素道人,又号幻园居士。嘉庆中袭爵贝勒,累官正白旗汉军都统,笃好风雅……”太清与奕绘是同年,二人结婚当在奕绘袭爵后数年间。除了在名份上太清是妾(侧福晋)的身份之外,婚姻是十分美满。嫡夫人不久逝世,太清得专宠,而且奕绘又才华出众,家世显赫,年貌相当,夫妻唱和,相敬如宾,乃理想的一对,天生的一双。太清的创作盛期,亦在此时。比如她的巨著《子春集》,包括诗集《天游阁集》和词集《东海渔歌》两部分,共约千首诗词。这两部诗词集,是和丈夫奕绘的《明善堂集》、《南谷樵唱》对称命名的,乃至“太清”之号,都是与奕绘的“太素”之号偕偶对称。可见两人情笃才高,唱和甚得。
  南谷位于永定河以西大房山之东,当是弈绘与太清的幽静别墅。中有霏云馆、清风阁、红叶庵、大槐宫等,皆奕绘度其山势构建的园林佳城,而天游阁则为奕绘邸中之一处,当系太清、太素与诸友唱和燕憩之所。难怪在《子春集》里常能见到《夏至同夫子登天游阁诗》、《谷雨日同社诸友集天游阁看海棠》等为题所赋七言绝句,从中感受太清这一词坛名家唱和裕如,令人惊奇不已,钦羡不止的非凡才华。

多才多艺
  太清多才多艺,且一生写作不辍,她的文学创作涉及诗、词、小说、绘画,尤以词名重士林。她做诗词全凭才气,不摆“唐模宋轨”的架子。倒也潇洒自如,平添一种风流态度。著有词集《东海阁集》和诗集《天游阁集》。前人曰:“八旗论词,有【男中成容若,女中太清春】之语。”足见她在诗词上的成就。
  中国的文坛长期由男性统治,女作家可谓凤毛麟角,难以数记的女性被禁在深闺里,无人知晓。明末清初,部分大胆的女子走出闺房,结社吟诗,抒发自己内心丰富的情感。顾太清就是其中的一员,她曾与当时京师的满汉才女结集秋红吟社,联吟诗词,在中国女性文学史留下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太清晚年还自署“云槎外史”之名,著作小说《红楼梦影》,成为中国小说史上第一位女性小说家。其文采见识,非同凡响。
  人总说红颜女子多薄命,但诸如太清之流的才女,除了让后人嗟叹之外,更给天下人展示出了一种精神的超脱,异样的风采。

丁香花公案

贝勒王的遗妃顾太清与一代文豪龚自珍的绯闻。公案乃由一首闲诗惹起,经过某些热心人一渲染,变得香艳炙口,亦假亦真,最后的结果是王妃顾太清被逐出王府、从此沉落市井,龚自珍则引咎自责,惶惶离开京城。
  道光十八年,也就是顾太清守寡的第二年,她遇到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杭州有个风流文人陈文述,继袁枚之后大倡闺秀文学,培养了一批吟诗作对的女弟子。这年他突发雅兴,出资为埋骨西于湖畔的前代名女小青、菊香、云友等人重修了墓园,在当地引起一阵小小的轰动,为此他的那帮女弟子争相题诗赞咏,陈文述准备把这些诗编集起来,刊刻成册,取名《兰因集》。为了抬高《兰因集》的声望,他让自己的儿媳周云林去央托表姐汪允庄,向大名鼎鼎的闺秀文坛之首顾太清求一首诗,以收入诗集中为诗集增色。汪允庄是顾太清做姑娘时的闺中密友,她特地从苏州赶到京城,奉托请顾大清赐诗,谁料顾太清对这类故作风雅的事情根本不屑一顾,害得江允庄只好悻悻而回。然而,《兰因集》刊行后,陈文述特意托人送了两本给顾太清,里面竟赫然出现了署名顾太清的“春明新咏”诗一首。顾太清哭笑不得,觉得此事太过荒唐,便回赠了陈文述一首诗:
  含沙小技大冷成,野骛安知澡雪鸿;
  绮语永沉黑闇狱,庸夫空望上清宫。
  碧城行列休添我,人海从来鄙此公;
  任尔乱言成一笑,浮云不碍日头红。
  诗中将陈文述庸俗鄙劣的神态刻画得活灵活现,陈某见诗后气得直翘胡须,可又奈何不得顾大清。这些事似乎就这么在轻笑浅骂中过去了,却不知一颗灾祸的种子已就此悄悄埋下。随着时光的推移,丈夫离世的阴影在顾太清心中渐渐淡隐了一些,她又开始恢复了与京中文人雅士的诗词交往,太平湖畔的王府里又重新焕发了活力。与顾太清交往密切的诗友中,就有当时名扬天下的大文豪龚自珍。龚自珍是浙江人,出身于书香世家,才华横溢,著作等身,他的诗词灵逸而深峻,深为顾太清欣赏。象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之句,顾太清觉得简直可以作为自己此时生活情景的写照,她的辉煌时代已勿匆而过,现在纵使化为春泥,也可以好好栽培自己的儿女呀,诗句教会了她无怨无悔。龚自珍进士及第后被授为内阁中书,现在已升为宗人府主事,这是个清闲无事的职位,这位江南才子才华无以施展,只好寄托于诗词之中,因而成了顾太清家中的常客。顾太清品性端庄肃洁,虽然是寡居之人宾客盈门,却坐得稳,行得正,以诗词会友,别人没有闲话可说。然而就在奕绘王爷去世的第二年,一场波澜兴起,最后竟成了顾太清的灭顶之灾。这年初秋,龚自珍写了一首“己亥杂诗”,象他的其它诗作一样,很快就在京城文人中传抄开来,诗是这样的:
  空山徒倚倦游身,梦见城西阆苑春;
  一骑传笺朱邸晚,临风递与缟衣人。
  在诗后还有一句小注:“忆宣武门内太平湖之丁香花。”太平湖畔距贝勒王府不远的地方有一片茂密的丁香树,开花时节,清香袭人,袭自珍常留连其间,所以有了这首诗。诗中提到的“缟衣人”是谁呢?人们猜是顾太清,因为她住在“朱邸”王府中,又常着一身白衣裙,她与龚自珍是诗友,龚氏写成诗作,递给她品析,本是情理之中的事。但风波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当年受到过顾太清讥讽的杭州文人陈文述这时到了京城,他也看到了这首“己亥杂诗”,他没从诗中品出什么意境,却找出了一些微妙的把柄;大家都默认诗中的“缟衣人”是顾太清,而顾太清又名“春”,诗言“梦见城西门苑春”,表面上是梦见丁香花,可骨子里谁知不是梦会顾太清呢?恰好龚自珍在写了这首“己亥杂诗”后不久,又有一阕记梦的“桂殿秋”词传世,词云:
  明月外,净红尘,蓬莱幽谧四无邻;九霄一脉银河水,流过红墙不见人。
  惊觉后,月华浓,天风已度五更钟;此生欲问光明殿,知隔朱扁几万重。
  “哈!这些不是月夜幽会的写照吗?”陈文述象发现了什么宝贝似地高兴起来,他将忆丁香花的诗和记梦的词妙巧地联系起来,再稍加注释,就制成了龚自珍与顾太清偷情的凿凿铁证。很快,京城里流传开了有关顾太清与龚自珍的绯闻,人们对这一类的消息本是十分热心的,再加上一些无聊文人的煽风点火,很快就将事情编造得有滋有味,有凭有据。不怕你龚自珍、顾太清能妙笔生花,就算你有一万张嘴,这种事情总是说不清。于是流言飞语、指责叱问向他们袭来,让他们毫无招架之力。最后,龚自珍被逼得无安身之处,只好带着一车书,郁郁地离开了京城。龚自珍一 走,似乎传闻更成了事实,顾太清有口难辨,终于被奕绘与妙华夫人所生的儿子载钧逐出王府,在西城养马营租了几间破旧的屋子,安置自己和一双可怜的儿女。从富丽堂煌的王府一下子落到风雨难蔽的旧屋,还有那躲不开的鄙夷和讥讽,顾太清彻底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一死追夫而去是何等的轻松痛快,可看着一双眼巴巴地望着自己的儿女,只有忍辱耐贫地活下去,有泪也只能向诗中诉说。
  陋巷数椽屋,何异空谷情;
  呜呜儿女啼,哀哀摇心旌。
  几欲殉泉下,此身不敢轻;
  贱妾岂自惜,为君教儿成。
  一场无中生有的“丁香花公案”,无端地把顾太清抛到了生命的底层。一次失夫,一次受冤,她已万念俱灰,只把希望寄托在一双儿女身上,勉力完成“化作春泥更护花”的使命。渐渐地,她的心在清贫的生活中得到了超脱,能够安详地对待一切苦难,无大喜无大悲,只要心定气闲,繁华和清贫也就没有了多大的区别。这种心境全在她的一首诗里。
  一番磨炼一重关,悟到无生心自闲;
  探得真源何所论,繁枝乱叶尽须删。

名号与身世

  太清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2月9日)已未正月初五日太清生于北京西郊香山。光绪三年(1877年12月7日)丁丑十一月初三日卒于大佛寺北岔府邸,享年79岁,而不是卒于1876年。太清姓西林觉罗氏,名春,字梅仙,号太清,一号云槎外史。满洲镶蓝旗人。太清本名应写作西林春。

  太清系乾隆年间受胡中藻《坚磨生诗抄》文字狱牵连而被赐自尽的甘肃巡抚鄂昌之孙女,雍正乾隆两朝重臣鄂尔泰是太清的叔曾祖,不是太清的曾祖父。

  太清在道光四年(1824年)二十六岁时,因避罪臣之后,假托为荣王府护卫顾文星之女,与清乾隆帝曾孙奕绘结婚,两人同年。奕绘也为满洲有名的宗室文学家,他们相爱甚笃,并骑郊游,诗酒酬唱,至奕绘四十岁病逝,度过了十四年的幸福生活,而不是“过了近十年神仙般的日子。”

  荣亲王府的寓园初在“将军庙”即“达官屯”的“观音庵”。因为这个庵的大殿内观音大士像两旁各有一石像刻为将军对立状,故也称将军庙。附近即为香山脚下的“阅武楼”。寓园后来搬到海淀镇附近的“双桥寺”。

  为现代文学界公认为清代第一女词人的太清夫人的诗词代表作是《天游阁集》,享誉中外的《东海渔歌》便是《天游阁集》中的词集。

  在当代顾太清研究领域中,清乾隆帝第五子荣纯亲王永琪七世孙,奕绘和顾太清五世孙金启孮(1918—2004)先生历经几十年,从太清夫人姓氏、名号与身世的考证;《天游阁集》全帙的寻归;《天游阁集》版本考证;太清诗词的校笺;太清夫人故居(也即园寝)的保护等方面做了全面的研究和大量的工作。廓清了大量有关顾太清研究的史实。

  金启孮先生先后整理出版了奕绘《妙莲集与写春精舍词》(辽宁古籍出版社1989年)、奕绘《明善堂文集校笺》(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著有《满族女词人顾太清与东海渔歌》、《满洲女词人顾太清》、《大南峪绘贝勒圆寝》、《写春精舍词解题》、《顾太清诗词校笺》、《忆〈天游阁集〉寻访记》、《原本〈天游阁集〉考证》等有关先人的研究著作和文章;金启孮先生用了几乎毕生精力,将八国联军入京时遗失的荣王府家藏太清手抄珍本《天游阁集》全帙从日本杏雨书屋寻回,1986年4月2日得到日藏抄本《天游阁集》的静电复印本。当时因该书所属杏雨书屋与先生约定的条件,只允许个人印少量送人,不能公开出版。九十年代末,金启孮先生八旬之龄专程远赴东瀛谈妥出版事宜,并配以家藏太清夫人画像、艺苑、墨迹等,影印出版了《天游阁集》(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年)。这是《天游阁集》迄今为止问世最完整的版本。(金适)

故居

  奕绘和顾太清夫妇的故居别墅,也即二人身后的园寝,就坐落在北京房山区坨里乡的大南峪,那里系太行山之余脉蜿蜒而至,群山环绕,层林叠翠;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奕绘顾太清兴工建造园寝,前后历时五年始建成。杨树关、第一桥、山堂(后改飨殿)、靠云馆、清风阁、红叶庵、大槐宫、东坡小石城、牛羊砦、菜圃,构成了著名的大南峪十景。是如今唯一尚存完整的清代宗室别墅,极具历史文物价值。金启孮先生所著太清夫人传记《顾太清与海淀》(北京出版社2000年)一书,更填补了顾太清生平及其创作系统研究之空白。为陈列馆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陈列馆若建成,不但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同时对开发北京市旅游事业大有裨益。启功先生在病重期间并为顾太清史迹陈列馆题写了馆名。

  相信“清代第一女词人”太清夫人和大南峪奕绘、顾太清故居将万古流芳!

介绍

  顾太清(1799-1876),名春,字子春,一字梅仙,道号太清,晚年又号云槎外史。原姓西林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清代著名女词人。

  顾太清入嫁为乾隆帝第五子荣纯亲王爱新觉罗·永琪之孙,荣恪郡王绵亿之子——贝勒奕绘的侧福晋,报宗人府为“顾”姓。婚后夫妇唱和,伉俪情深,又因奕绘字子章,号太素,为与之匹配,遂字子春,号太清,自署太清春、西林春,故以顾太清名世。

  顾太清的祖父是清代有名的大学士鄂尔泰的侄子,甘肃巡扶鄂昌。鄂昌的儿子鄂实峰娶香山富察氏女后,生一子二女,长女即太清,本名春,字梅山,号太清。

  据《清史稿》卷二八八《列传》十五载:“鄂尔泰,字毅庵,西林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世居旺钦(今汪清),国初有屯泰者,以七村附太祖,授牛录额真。子图扪,事太宗,从战大凌河,击明将张理,陈殁,授备御世职,雍正初祀昭忠祠。

  又据《八旗通志》人物志《大臣传》四七一载:“鄂尔泰由举人于康熙四十二年袭佐领,授三侍卫。五十五年迁内务府员外郎……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曾任都统、内大臣等要职,为显赫一时的人物。然而至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5年),其侄鄂昌因文字狱受牵连,被赐自尽。”鄂昌是西林太清的祖父,太清一出生便是“罪臣之后”,致使她由祖母顾氏带到苏州养大。为避忌和祖父鄂昌的关系,遂改其原姓西林觉罗氏为顾氏,谓顾太清。

猜你喜欢

  • 胡谧

    胡谧,字廷慎,会稽(今绍兴)人。明景泰间(1450—1456)乡试第一,旋登进士。任山西佥事提学,能公正地识拔人才,推动当地教育发展。遍历山西各地,查访残碣断碑,故基遗迹。纂成《山西通志》,以资料丰富、体例完善、详略得体而著称。成化十五年(1479),任河南按察副使,其间兴建大梁书院,祀濂溪以下10人,大力兴学,同时参与编纂《河南总志》,此为河南省第一部省志,体例甚为得当。擢广东参政。历官30年,清廉自守,人称为真儒。

  • 孔绍安

    孔绍安(约577-622),字不详,越州山阴人,孔奂长子,孔子三十三代孙。生于陈宣帝太建九年,约卒于唐高祖武德中年,约四十六岁。少于兄绍新俱以文词知名。年十三,陈亡入隋,徙居京兆鄂县,闭门读书,诵古文集数十万言。外兄虞世南异之。与词人孙万寿为忘年之好,时人称为“孙、孔”。大业末,为监察御史。李渊讨贼河东,绍安为监军。李渊受禅,绍安自洛阳间行来奔,拜内史舍人,赐赍甚厚。尝因侍宴应诏咏石榴诗云:“只为时来晚,开花不及春”。为人称诵。寻诏撰梁史,未就而卒。绍安著有文集五十卷,(旧唐书志作三卷,本传作五卷。此从新唐书志)传于世。

  • 王旭

    王旭(生卒年不详,约公元1264年前后在世),字景初,东平(今属山东)人。以文章知名于时,与同郡王构、永年王磐并称“三王”。早年家贫,靠教书为生。主要活动于至元到大德年间。有《兰轩集》二十卷,原本已不传。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曾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王旭诗文若干篇,重编为《兰轩集》十六卷,其中诗九卷,文七卷。与王构、王磐相比,王旭处境最不好,诗文中往往流露出怀才不遇情绪,《古风三十首》集中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生平事迹见《大明一统志》卷二三、《元诗选·癸集》乙集小传、《元书》卷五八。

  • 曹德

    曹德,字明善,衢州(今浙江衢县)人。曾任衢州路吏,山东宪吏。后至元五年(一三三九)曹德在都下作〔清江引〕(又名〔岷江录〕)二曲讥讽权贵伯颜擅自专权,杀害剡王彻彻笃,锻炼诸狱,延及无辜。大书揭于五门之上,因此名声大噪。

  • 郑重

    徽州府歙县人,字千里。寓居金陵。善画佛像,亦画山水小景,仿宋元名家,体韵精妍。

  • 萧德言

    萧德言(557—654)南朝陈、隋唐文学家。字文行。南兰陵(治今常州西北)人,后落籍雍州长安(今陕西西安)。南朝陈亡,徙关中,后至京师。隋文帝仁寿间授校书郎。唐太宗贞观中除著作郎,兼弘文馆学士。时李治为晋王,诏德言授经讲业,及升春宫,仍兼侍读,寻以年老请致仕,太宗不许,寻赐爵封阳县侯。十七年拜秘书少监,两宫礼赐甚厚。二十三年累表请致仕,许之。高宗嗣位,以师傅恩,加银青光禄大夫。永徽五年卒于家,赠太常卿,谥博。博涉经史,尤精《春秋左氏传》,好属文。晚年尤笃志于学,自昼达夜,略无休倦。参与编撰《括地志》,著有《萧德言集》30卷。

  • 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亦称唐明皇,公元685年出生在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712年至756年在位。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侫臣,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756年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762年病逝。

  • 李元膺

    东平(今属山东)人,南京教官。生平未详。绍圣间,李孝美作《墨谱法式》,元膺为序。又蔡京翰苑,因赐宴西池,失足落水,几至沉溺,元膺闻之笑曰:“蔡元长都湿了肚里文章。”京闻之怒,卒不得召用。据此,元膺当为哲宗、徽宗时人。《乐府雅词》有李元膺词八首。

  • 曾鲁

    (1319—1373)明间江西新淦人,字得之。七岁能默诵五经。既长,博通古今,数千年国体人才、制度沿革无不能言,以文学闻于时。洪武时修《元史》,诏为总裁。授礼部主事。超擢礼部侍郎。命主京畿乡试。五年十二月引疾归,道卒。著《大明集礼》、《守约斋集》等。

  • 岳珂

    岳珂(公元1183~公元1243),南宋文学家。字肃之,号亦斋,晚号倦翁。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寓居嘉兴(今属浙江)。岳飞之孙,岳霖之子。宋宁宗时,以奉议郎权发遣嘉兴军府兼管内劝农事,有惠政。自此家居嘉兴,住宅在金佗坊。嘉泰末为承务郎监镇江府户部大军仓,历光禄丞、司农寺主簿、军器监丞、司农寺丞。嘉定十年(公元1217),出知嘉兴。十二年,为承议郎、江南东路转运判官。十四年,除军器监、淮东总领。宝庆三年(公元1227),为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兼制置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