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诗词古文>李兆龄生平

李兆龄生平介绍

李兆龄,字仁遐,号月岩,清代河北高邑人。福建闽清县知县,封中宪大夫,赠通奉大夫。年老以后,曾跟随季子李浤展转于齐东、历城知县任上,又随长子李渭奉养于嘉定知府任上,于乾隆二年即公元1737年卒于嘉定府署,终年70岁。著有《舒啸阁诗集》。>>查看李兆龄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李兆龄年少时,正值国家平静滇黔叛乱,因战事粮饷不足,征能输捐者奖补以官职,李兆龄输以数千金,议叙得县令,却以“报国家累世之恩,助军中一日之费,非以为仕途阶”而不赴任。后专心经史,竭精学问,苦学二十年,至康熙四十三年,即1704年,才被选授福建闽清知县。

  在任七年,政声彰著,因辨狱忤抚军张孝先,而屡荐不达,愤然辞官,归家后以课子为事,使其五子皆成科名。

  年老以后,曾跟随季子李浤展转于齐东、历城知县任上,又随长子李渭奉养于嘉定知府任上,于乾隆二年即公元1737年卒于嘉定府署,终年70岁。

  李兆龄的《舒啸阁诗集》,乃其长子李渭于清乾隆年间刊刻成书,其版本为四库未收书辑刊编纂委员会所编的《四库未收书辑刊》,除原缺第一页外,共载诗作852首,为清代一部数量较大的诗集,此书能够为《四库未收书辑刊》收录保留下来,说明其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这部作品可以说是李兆龄一生的写照,也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风貌,对于研究清代社会和高邑李氏家族,都是一部重要的资料。

  《舒啸阁诗集校注》中讲道,综观李兆龄的一生和他的全部诗歌作品,可以看出,他对于诗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把他的理想、爱好、兴趣、欢乐、苦痛、悲愁寓于其中,也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跳动的脉搏,这在清诗中也是不多见的。

猜你喜欢

  • 张引元

    字文姝,华亭(今属上海)人,宜春令孟端长女,杨安世室。有《贯珠集》。

  • 荀济

    北魏颍川人,字子通。世居江左,与梁武帝萧衍为布衣交。萧衍称帝,济自恃才具,负气不服。或有称其才者荐于武帝,武帝以为此人好乱。济又上书讽武帝崇佛,武帝欲诛之,乃奔北魏。被执,高澄惜其才欲赦之,济反欲谋诛澄。为澄所杀。

  • 朱道人

    朱道人(?~一一八七),原为当涂县弓手。孝宗乾道初学道浪游,淳熙十四年卒。事见《夷坚三志》壬卷第七。

  • 顾观

    观字利宾,丹阳人。官星子县尉,遇乱流寓绍兴。

  • 王渥

    王渥(?-1232)金代文学家。字仲泽,太原(今属山西)人。兴定二年(1218)进士。调管州司侯,不赴。连辟寿州、商州、武胜三帅府经历官,在军中凡十年。正大七年(1230),正大七年出使宋朝,应对敏捷,有中州豪士之称。还入为尚书省掾,充枢密院经历官,权右司郎中。

  • 郑之藩

    郑之藩,香山人。明世宗嘉靖十年(一五三一)举人。事见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七四。

  • 方干

    方干(809—888)字雄飞,号玄英,睦州青溪(今淳安)人。擅长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其诗有的反映社会动乱,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发怀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怀。文德元年(888年),方干客死会稽,归葬桐江。门人相与论德,谥曰“玄英先生”,并搜集他的遗诗370余篇,编成《方干诗集》传世。《全唐诗》编有方干诗6卷348篇。宋景佑年间,范仲淹守睦州,绘方干像于严陵祠配享。

  • 邾仲谊

    邾仲谊,名经,号观梦道士,又号西清居士。明·徐一夔《如丰稿》卷入《送邾仲谊就养序》曾记邾自称“居士世家吴陵”,吴陵又名海陵,属扬州路泰州。故亦有称其为维扬人者。

  • 翁宏

    (约公元九一五年前后在世)字大举,桂林人。生卒年均不详,不仕。入宋,寓居昭、贺间。与王元、廖融等交游唱和。《宫词》(一作《春残》)等诗最为当时所称。所作诗今存三首。

  • 鲍恂

    鲍恂(生卒年未详),字仲孚,崇德(今桐乡)人。少从临川吴澄学《易》,得其所传。为人慎重,好古力行,学识品行名传天下。元元统间(1333—1335),浙江乡试第一,荐为平江教授、温州路学正,皆未就任。顺帝至元元年(1335),登进士第。荐为翰林,亦婉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