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诗词古文>刘著生平

刘著生平介绍

刘著(约公元1140年前后在世)字鹏南,舒州皖城(今安徽潜山)人。生卒年均不详,北宋宣、政年间(1111~1125)登进士第。入金任居州县甚久。年六十余,始入翰林,充修撰。后出守武遂,终于忻州刺史。皖有玉照乡,既老,号玉照老人,以示不忘其本。著善诗,与吴激常相酬答。《金史》无传,事见《中州集》卷二。词存一首。>>查看刘著的诗词古文

文学成就

诗作传承
  在刘著之前,名动九州的潜山籍大诗人自是曹松,刘著的诗歌家谱自会接受曹松的诗风和诗歌语言,同时又不会承认曹松诗歌精神的存在,刘著在这种求学的态势上自会有一些有关诗歌传承的痕迹外泄,包括家乡的谚语。源潭镇的谚语其中有很多都是针对曹松的,这些谚语基本都来源于刘著对曹松诗歌传承的接纳和排斥。例如:“曹家人吃挂面,找不到头尾。”、“曹家人打狗,多把人手。”等等。这些虽然是对曹松的大不敬,但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也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情况。

著书立说
  刘著充当翰林编撰,具体工作是给刘祁的副手,编修十四卷《归潜志》,其中刘著的言论非常丰富,对后世的有关金史的文学,文化,以及哲学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刘著在《归潜志》中学术辩说里有很多著述,元明时期的朝廷编撰多有引用。但是刘著生活在吴激,刘祈这些大才子的光环之中,其在后世的知名度自会大大的降低。 但是刘著在源潭来说,自会是当之无愧的有史以来的第一大儒。

猜你喜欢

  • 张仲素

    张仲素(约769~819)唐代诗人,字绘之。符离(今安徽宿州)人,郡望河间鄚县(今河北任丘)。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为武宁军从事,元和间,任司勋员外郎,又从礼部郎中充任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张仲素擅长乐府诗,善写思妇心情。如"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春闺思》),"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秋闺思》),刻画细腻,委婉动人。其他如《塞下曲》等,语言慷慨,意气昂扬,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

  • 陈方

    元京口人,字子贞,号孤蓬倦客。赴省试至吴,元帅王某招致宾席,因寓吴。晚主无锡华氏家塾。工诗。有《孤蓬倦客稿》。

  • 赵毓楠

    赵毓楠,(1838-1925)字楚江。以国学生应乡试,挑充国史馆誉录,历任汉阳、宜昌、武昌知府。莅官勤朴,举措惠民。有《退思余录》。其诗见于《赵氏族谱》。

  • 汪莘

    汪莘(1155~1227)南宋诗人。字叔耕,号柳塘,休宁(今属安徽)人,布衣。隐居黄山,研究《周易》,旁及释、老。宋宁宗嘉定年间,他曾三次上书朝廷,陈述天变、人事、民穷、吏污等弊病,以及行师布阵的方法,没有得到答复。徐谊知建康时,想把他作为遁世隐士向朝廷荐举,但未能成功。晚年筑室柳溪,自号方壶居士,与朱熹友善。作品有《方壶存稿》9卷,有明汪璨等刻本;又有《方壶集》4卷,有清雍正九年(1731)刻本。

  • 张轸

    (697—732)唐襄州襄阳人,字季心。张漪第四子。九岁削发为僧。后还俗,入太学。未久登进士第,拜河南府参军。以病卒。能诗。

  • 余枢

    余枢,字季枢,号玉庵,江南无锡人。明景泰初,荐授景陵训导、历岳阳王府教授,楚王府伴读。

  • 韩世忠

    韩世忠(1089年-1151年),字良臣,延安(今陕西省绥德县)人,南宋名将,与岳飞、张俊、刘光世合称“中兴四将”。韩世忠身材魁伟,勇猛过人。出身贫寒,18岁应募从军。英勇善战,胸怀韬略,在抗击西夏和金的战争中为宋朝立下汗马功劳,而且在平定各地的叛乱中也作出重大的贡献。为官正派,不肯依附奸相秦桧,为岳飞遭陷害而鸣不平。死后被追赠为太师,追封通义郡王;宋孝宗时,又追封蕲王,谥号忠武,配飨宋高宗庙廷。是南宋朝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

  • 张光纪

    张光纪,字肃仲,号小泉,青县半截河人(明初青县属河间卫),万历十九年(1591)举人,二十三年(1595)三甲第二百名进士,初授衮州府东阿县知县,得罪上司,调任信阳,郁郁而终。著有《晋中草》、《杜律评解》等。《张氏族谱》录其散句若干。

  • 陈宪章

    陈录,字宪章,以字行,号如隐居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传世作品有《万玉图》、《烟笼玉树图》、《梅花图》等。

  • 蓝仁

    蓝仁(1315-?)字静之,自号蓝山拙者,与弟蓝智同均为元末明初诗人,崇安将村里(今福建武夷山市星村镇)人。二蓝早年跟随福州名儒林泉生学《春秋》,又跟武夷山隐士杜本学《诗经》,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风格,后人评价他们的诗风类似盛唐,兼有中晚唐诗人优点,既学唐人,又不失自己的个性。蓝仁不事科举,一意为诗,“杖履遍武夷”,傲啸山林,过着闲适的田园生活。后辟武夷书院山长,迁邵武尉,不赴。明初内附,例徙濠梁,数月放归,自此隐于闾里。